更三高考订阅页

辽宁:2021八省联考各科试卷评析发布

2021-01-28
更三高考院校库

1月27日下午,辽宁省考试院发布2021年辽宁省高考适应性测试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六个选考科目试卷评析。我们一起来看下这次联考各科目难度如何,了解下新高考着重考察的方向!

突出学科特点聚焦关键能力

发展核心素养

——2021年辽宁省适应性测试

化学试卷评析

2021年1月25日上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以下简称为适应性测试)化学科目顺利开考。试题的命制在旧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人教版化学教材(2007版)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参照,以日常生活、科技前沿和生产环保等真实情境为载体,精心设计问题,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理念,发挥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一、结构合理,追求稳中出新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三次模拟命题、抽样测试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15道单选和4道综合题的题型结构,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45:55。从试卷的内容结构看,“无机物性质及其应用”约占20%,“化学反应原理”约占25%,“化学实验”约占20%,“物质结构与性质”约占15%,“有机化学基础”约占20%。试卷中知识的分布、广度、深度以及试题类型等都与全国II卷相当,“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充分融入其它模块,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重要思想。

试题在保持稳定性、亲和度的基础上,追求一定的创新,全面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7题以传统测定Ksp的方法为情境,呈现出真实完整的科学实验过程,包括溶液粗配、标定、氧化还原滴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描点作图、得出结论等,着力于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又如第15题,天然水体中的H2CO3与空气中的CO2保持平衡,不同于中学常见的封闭体系,导致c(H2CO3)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再如第18题(1)从逆向思维考查盖斯定律,并融入了对燃烧热的考查。

二、精选情境,体现核心价值导向

真实具体的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考试评价的重要载体。适应性测试化学试题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从日常生活、学术探索、生产环保等方面选取情境素材,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阐释反应机理、分析物质转化流程、选取合适的方法,解决或解答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1.日常生活情境

化学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撑,助推科技进步。适应性测试化学试题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科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和制度自信。如第1题我国的丝绸、宣纸、港珠澳大桥、“嫦娥五号”探测器及“奋斗者号”潜水器无不展现出化学材料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第8题透骨草等中草药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这些充分发挥了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术探索情境

化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11题实验探究Heck反应的反应条件,蕴含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的思想;第13题Hg-Hg2SO4标准电极的应用考查了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深层理解;第17题没使用比色法和电导法,回归传统测定Ksp的方法,呈现出真实完整的科学实验过程。可以看出,适应性测试化学试题十分重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考查。

3.生产环保情境

该类情境主要关注化学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巨大作用,促进学生具备“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第6题以富集11B的非碳导热材料立方氮化硼晶体为情境考查晶体结构;第9题以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介质代替传统催化剂(Cu或Ag)实现醇向醛的转化;第12题考查纳米TiO2的制备;第15题选材于环境化学中天然水体的碳平衡;第16题从现代锰冶金中选材,呈现MnSO4晶体的制备流程;第18题则以抗击疫情环境下,口罩消毒剂环氧乙烷的生产为情境设置问题;第19题以一种医药中间体的合成作为主线。

三、科学设问,考查关键能力

化学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生在面对与化学学科相关的问题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高水平人才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培育正确的态度责任、发展核心素养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基础。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包括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这些关键能力是原高考化学学科能力要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具体化阐释,更是对学业要求的综合化表述。

如第2题、第4题运用符号表征描述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第3题、第4题考查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第5题考查可能过量的Cl2对氧化能力推断的影响;第10题考查实验-现象-结论之间的证据推理;第13题对电压表示数的预测;第18题根据实验数据图分析反应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推断反应机理;第19题根据信息对化合物C的逆向推断。以上都表明试题十分重视分析与推测能力的考查。

归纳与论证能力体现在第11题要求对比分析不同条件对合成反应的影响,控制变量归纳出适宜的反应条件,第18题(3)归纳平衡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

探究与创新能力包括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法和原理及方案设计等能力。如第17题要求考生利用题目给出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独立思考,再现科学家应用传统法探寻溶度积测定方法,体现对创新思维的考查。

四、立足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理念

适应性测试化学试题命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研,全面了解全省2021届高三复习备考的情况,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复习阶段考生的学习状况,合理设计试卷难度,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发挥自身水平,为其展现学习与思考成果提供广阔的空间。

1.立足基础,增强答题体验。选择题覆盖了无机、有机、结构、原理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素养,尤其注重无机、有机、结构、原理的综合考查(如第11、12、14题等),注意回避平时训练的试题,客观考查学生的素养水平。选取了教材上一些图文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以增强考生的答题体验。如第5题C、D选项的图片,第2题偏二甲肼的素材,第12题TiCl4的水解均源于教材等。

2.突出实验,发展学科素养。试题突出化学实验的考查,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鲜明特点,以实验为载体考查化学核心素养的水平是化学命题方向,选择第5、10、11题的表格、第13题的电极装置及第17题都很好地考查了实验基本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注重融合,落实高考评价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在辽宁省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背景下,为贯彻高考评价体系“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基本要求,适应性测试化学试卷整合了多个模块的内容,知识综合、信息多样、形式灵活、能力层次分明、学科素养丰富、核心价值突出。

2021年辽宁省适应性测试化学试题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继续坚持在真实情境下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探索新的命题理念,着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立足学科素养守正创新 稳中求变

——2021年辽宁省适应性测试

物理试卷评析

考试改革的导向是加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本次命题力求守正中有创新,有机融合核心素养的考查,以期稳中有变地推动教学改革。试题依托“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弘扬科学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探究,引导考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综合素质的转变。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贯彻“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内容,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实现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1.遵循课程标准,突出主干知识

《考试大纲》被逐步取消后,《高考评价体系》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则是高考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本套试卷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物理概念、规律、思想和方法等内容设计试题,为考生的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试卷中涵盖了力学和电磁学大部分核心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静电场和磁场的核心概念等等;也涵盖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热学、光学和原子部分的核心内容: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原子核反应方程、机械波的叠加与干涉、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等;同时试卷还考查了一些重要的思想与方法:图像法、比值定义法、量纲法、整体法与隔离法、对称思想方法、逆向思维方法等等。整套试卷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回归教材,实现了考试与教学两者的统一,促进了“教考和谐”局面的形成,对基础教育起到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

2.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关键能力

试题的命制强调情景化设计,依托国家科技重大发现、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创新实验,推动关键能力在考试中的落实。《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凝炼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涵盖了高考物理考查的六种能力:理解能力、模型建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试卷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景素材为载体,通过科学规范的试题设计,实现以上能力目标的考查。试卷中选择题第3题,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所做的“熔合蒸发”反应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核反应规律的理解能力及科学推理能力,同时促进考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实验题第12题,在定性探究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的过程中,将电路知识的考查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试题最后一问,从物理走向生活,用光敏电阻和小灯泡模拟智能手机屏幕自动调节亮度的功能,学以致用,考查了考生科学探究能力、运用图像处理数据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计算题第14题,以在万米高空飞行的民航客机利用空气压缩机来保持机舱内人体的气体压强需求为背景,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推理能力以及模型建构能力。以上试题引导考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3.依托基本模型,提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模型是试题的依托,物理情景是试题的载体,考生能从试题中提炼出物理模型,或将实际问题情景转化成物理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本套试卷很好的诠释了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试卷中选择题第4题,从物质观念的角度创设问题情景,打破常规命题方式,利用电学中各物理量间的关系,以全新的视角考核考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进考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选择题第7题,属于共点力平衡的基本模型,但此题的解决要借助整体与隔离的思想方法,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要求考生对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有深入的理解;选择题第9题,以等量同种及等量异种点电荷模型为背景,意在考查静电场的核心知识,但题目中的信息有限,只给出了极少部分的电场线方向,考生需利用对称的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确定四个点电荷的电性,突出考查了考生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等多种科学思维;实验题第11题,以自由落体运动这一基本模型为载体,以学生实验中常见问题为出发点,突出考查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科学思维和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4.设置合理结构,把控适宜难度

2021年,辽宁省开始实施新高考,首次实施物理单科自主命题。我省往届高考使用新课标理科综合全国Ⅱ卷,其中物理科目共计13个题目,所占分值110分。考虑到我省考生的学情、考情,经多方调研,借鉴往年高考试卷结构,确定我省物理单科试卷结构如下:选择题10道(包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实验题2道,计算题3道,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在内容结构方面,以力学与电磁学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辅以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核心内容的考查。在难度结构方面,设置合理的难易梯度,体现区分度,为服务选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强调考查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偏不怪,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教、学、考的有机统一,助力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整套试卷的命制基于“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内容,充分考虑高校人才选拔的目标与要求,力争促进“学—教—考—招”有效衔接,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升高考为国选才育人水平做出了努力。

围绕核心价值夯基振能提素养

---2021年辽宁省高考适应性测试

思想政治试卷评析

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思想政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以真实情境为考查载体,承载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突出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四翼”要求,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一、试卷设计的整体布局

2021届的学生在“新高考、新课标、新课程、旧教材”的背景下,完成自己的高中学业,参加选拔性考试。本次命题坚持从这一实际出发,基本保持全国文综高考政治试题风格,难度适中,稳中求变,创新之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从试卷结构看,基于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考试时间调整为75分钟,试卷结构也相应作出调整,客观题16道,其中《经济生活》4道,《政治生活》4道,《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2道,《文化生活》2道,《生活与哲学》4道,主观题在四个模块各一题的基础上,增设开放型试题;从考查内容的比重看,《文化生活》比重略有增加,以“优美的最后一堂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从试题呈现方式看,本试卷试题有供求曲线图像、雕塑图片、青花瓷照片、珠峰测量的图文表结合等多种呈现形式,这使得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获得感和愉悦感;从试题素材选取看,本试卷试题选取了冰雪运动、东北产业结构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素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试题的设问方式看,本试卷设问不拘一格,有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体现类、探究类等多种类型,思维含量大,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实现选拔功能。

二、试题设置的特点

本次思想政治学科适应性测试试题命制立足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注重发挥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紧跟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步伐,满足了高考综合改革对考试命题的要求。

1.方向性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六个下功夫”的基本要求,精选重点考查内容,拓展试题情境来源,考查学生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学科在铸魂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本次适应性测试第16题,取材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引导学生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马克思对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本次适应性测试第18题,以新时代我国党和政府大力支持留学生回国发展,鼓励留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建设为背景,引导学生对留学生回国发展的社会现象进行独立思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时代性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时代主题,选取热点话题,设置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的情境活动,提升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本次适应性测试第3题,以党中央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重大决策为背景,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结合国家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相关知识,从经济意义角度设置情境活动,考查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尊重经济运行规律,善于透过经济现象看本质。本次适应性测试第17题,以党中央作出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决策为背景,展现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成就,结合创新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知识,从创新角度设置情境活动,考查学生学科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坚持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相信科学,尊重事实,分析创新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3.科学性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遵循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和人才选拔的规律,材料选取真实,命制过程严谨,切实提高选拔效度。本次适应性测试第15题,以社会生活领域中“人脸识别技术”的“稳定、便捷”等优势与“个人隐私泄露”等风险并存为背景材料,设置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选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哲学角度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进行理性分析。其中,“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要体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这一内涵深刻的选项,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这一具有新意的观点,把所学的哲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切实为高校选拔具有正确价值取向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本次适应性测试第20题,展现了自70年代以来中国攀登者们依靠勇气和毅力,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进行的三次珠峰高度测量,不断深化对珠峰的认识的背景材料,试题中珠峰图片的选取、测绘过程及数据的论证、材料专业术语的论述等方面都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和恰当的论据,以建设性的态度,对人类探索自然的不懈奋斗进行独立思考。通过试题的考查,切实为高校选拔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的高素质人才。

4.基础性

以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考查的载体,对学生应掌握的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测量与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学科主干内容,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次适应性测试第5题,创设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行使公民选举权实例的简单情境,考查的主干知识为《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参与中的民主选举。学生通过辨识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政治现象,判断公民行使选举权行为的特点,与自己所学学科基本理论相印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有序进行公共参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次适应性测试第19题,通过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工艺发展水平的展现考查学生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同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掌握《文化生活》中关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否能够明确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然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独立思考,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5.创新性

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设置了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对学生在新颖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本次适应性测试第12题,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选取了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的《艰苦岁月》这一雕塑作品作为素材,通过作品图片展现的人物动作、神态以及对作品的文字描述,创设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增强对革命先辈的乐观主义和向往胜利的坚定信念的认同感,培养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欣赏美、鉴赏美。本次适应性测试第21题,结合当代高中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课前展示这一环节创设开放性情境,由学生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论述其意义,要求学生把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这一主题,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开放性的任务,提炼和形成具有新意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见解,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

本次思想政治学科适应性测试试卷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能力考查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转变,引导一线教学尽快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注重实践应用能力、注重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发挥高考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润物细无声

——2021年辽宁省适应性测试

地理试卷评析

本次测试为辽宁省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卷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对接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时代特征鲜明的真实情境,考核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彰显育人价值。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宜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一、重视素养考查、实现进中求稳

试卷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和辽宁省考生特点,在题型设计、命题风格、信息呈现等方面,延续了近年来全国卷的命题特点,进中求稳。试卷知识结构合理,自然地理52分,人文地理48分。涉及地球运动、大气、水、内外力作用、城镇化、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工业区位、农业区位、生态环境问题等知识,覆盖比较全面,实现了新课标、旧教材必备知识的完美结合。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图文分析过程,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设计有高度,难度适中,科学地表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且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在稳与进的权衡中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试题强调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第1、12、15、19题强调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在区域认知中隐含着综合思维的考查。第2、5题考查的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则是思维的延续,设计的恰到好处。

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充分体现。第7关于黄土塬的变化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现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第10题关于岸上电力提供能源的主要目的,体现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方式、强度差异。第17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

试卷问题的设计有梯度、有深度,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组织语言作答,通过表达的条理和层次,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7题中(1)、(2)、(3)设问的内在逻辑;18题沿时间主线分析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如何紧跟信息、表达准确而不直接套用书本结论,考查地理思维的同时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易则易得巧妙,难则难得高级。

试卷在呈现方式上充分考虑省内学情,试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增加了试题的友好性。

二、落实考查要求、突出学科特色

试卷准确把握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标准,对学生地理学科认知水平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水平进行科学测评。试卷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构建问题情境,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在试题和情境创设、设问等环节做到自然、贴切,突出地理学科的独特思维、分析方法,实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优化组合。

试题注重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题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快速、准确地从试题材料中将关键地理信息提取出来,提炼、整合后建立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理解地理事物特征、过程与联系。信息呈现包括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文字信息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含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试卷第5、6题弱筋小麦的材料,引导信息表达清晰,言简意赅。第13、14题材料中关于侧碛垄的说明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描述,通俗易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学术语言。第17题关于农村合作社苎麻生产的描述内容详尽、语言质朴,将考查内容与“五育”结合,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查。

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试卷中七组图共19幅小图,涉及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原理示意图等,形式多样、图像清晰,承载地理信息量较大,很好的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全面解读,从而获得深入分析路径的能力。第18题通过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反映实际天气过程,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探索原理。在图像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图例、注记准确规范,设计美观,提升试卷美感,增加亲切感。

试题通过图文资料和题干设问,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能力认识和说明问题,包括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和能力进行做答,地理思维链条完整,学科特色浓郁。

三、体现区分功能、引领一线教学

试题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区分度比较明显。试卷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多视角、多维度地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如第17题(3)和19题(3)要求学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正确运用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第17题(1)、(2),第18题(2)、(3),第19题(2)要求学生能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术语进行比较、判断、分析、阐述地理基本原理、过程和规律。第18题(1)和第19题(1)要求学生能用地理术语对地理事物概念、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尤其强调对地理事物时间、空间变化特点或规律的描述能力。第11题、12题的时间轴线,第13题、14题的南北坡空间差异等则提供丰富的带有探究意图的实践案例,考查学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并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体现了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实现了从知识能力考查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转变,为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一线教学和备考尽快落实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助力。

正德育人 数往知来

——2021年辽宁省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卷评析

2021年辽宁省高考历史学科适应性测试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要求,试题突出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了鲜明的辽宁特色,彰显了历史学科在正德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发挥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1.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

1.1坚持立德树人以理想信念铸魂

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历史学科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第17题通过呈现汉代游侠的转变,引导考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如第8题全民族抗战,第9题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如第16题中国积极主动融入推动经济全球化,第19题的国际纵队抗击纳粹暴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反对战争、不畏强权,坚持和平交流、和平发展的理念,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1.2推进五育并举,以学科融合促进发展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套试题选取古代经济科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和全运会宣传口号等素材,把对劳动精神、审美能力、健康观念等融合于试题之中,实现“五育并举”与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

如第6题以1909年的一幅寓意画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中妇女风尚的变迁,挖掘其中的史料价值,在体会近代中国妇女从“昔”到“将来”的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修养。第20题通过对部分全运会口号变化的解读,引导学生领悟我国体育发展越来越注重全民体育、全民健康,帮助学生形成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崇高理想。

2.聚焦学科思维、涵养学科能力

2.1突出学科素养考察,发挥育人导向作用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五大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套试题回应新时代历史学科的考查需要,突出体现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作用。如第4题北宋政府经济政策的适时适度调整,这一政策调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2依托具体历史情境,培养专业发展潜能

每道试题均提供具体情境,依托这些情境,给学生鲜活的历史感,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分析并作出判断。如第13题美国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第15题弗兰克·罗伯茨给英国政府的电报等内容,通过这些具体情境的提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历史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潜能。

2.3发挥学科特点优势,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对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本套试题发挥学科优势,在服务选才、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方面下足功夫。如第5题呈现封建官员坚持正义,勇于担当的事迹;第12题表现伏尔泰敢于质疑,不囿于成见的理性批判精神。均立足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的能力;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3.彰显长子情怀,激扬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是全国工业化最早、城市化最快的省份之一。身为共和国长子的责任感、使命感,一直留在辽宁人的基因当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担当意识,树立为家乡发展和繁荣奋斗的理想信念,进而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感和价值观。

3.1突破创新,展现长子担当,坚定道路自信

改革开放初期,辽宁发扬了勇于尝试创新的精神,成为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排头兵。第10题以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先河等典型事件为素材,考查国有企业对经营形式改革的积极探索。要求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在辽宁这一具体时空中发生的改革实践予以解释。试题反映了在改革和发展振兴的历史进程中,面对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国企改革等重重困难,辽宁人民不等不靠、负重前行,展现了舍我其谁、攻坚克难的英勇气概,以此引导学生增强对辽宁发展的信心,培养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

3.2关注民生,理解历史变迁,传承奋斗精神

辽宁交通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辽宁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的保障。第18题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辽宁交通的发展状况,以古今关联的形式考查清代盛京地区道路交通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公路交通发展的成就及意义。要求考生明晰清代盛京地理位置,以及辽宁地区的公路走向,总结与弘扬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公路交通发展的成就,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与人民在交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中心的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激励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指向生物学学科素养的考试评价

——2021年辽宁省适应性测试

生物学试卷评析

2021年辽宁省高考适应性测试刚刚结束,为广大高中师生关注的生物学试卷也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次考试是对2021年高考的一次预演,其试卷对于接下来的高三复习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对以后的高中教学和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纵观整个生物学试卷,试题的表述和指向明确、清晰、直接,题目设计科学、规范。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有很多很好的创新和突破。

一、试题基于真实情境,设问层次鲜明,逻辑严谨,充分实现了区分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目的,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要求。

情境是实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四层”考查内容、“四翼”考查要求的载体,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命题建议中也明确要求试题要创设真实情境、合理设问,基于试题情境的设问要有清晰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从以往的考试评价实践来看,很多试题看起来是有情境设置的,但只满足于知识的简单堆砌,考查的知识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在本套试题中,高度重视真实情境中生物科学的内在逻辑,真正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落在了实处,达到了区分学生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目的。

例如,第24题以真实的生态研究考查活动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进化和适应观、证据意识、推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试题通过层层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具体的生态研究过程中,理清生态学研究的内在逻辑:确定调查目的→选用合适的调查方法开展调查→记录现象、统计调查数据→基于事实和数据展开推理分析→得出调查结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试题首先考查的是生态研究中常用的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这也是基于基础知识层面对学生的考查。然后给出了两组真实的调查数据和蛇岛蝮蛇有“夏眠”习性的调查事实,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推理,这里既是引导学生建立证据意识,培养学生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也是考查学生分析数据并基于事实数据和生物学理论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这里的设问又具有清晰的层次,先是在空间层面引导学生分析蛇岛蝮蛇的分布与鸟类分布的关系,然后又从时间角度分析鸟类迁徙与蛇岛蝮蛇“夏眠”习性形成的关系,设问的难度和复杂性一步步提高,在适应性(“夏眠”习性)形成的原因上要求学生既要考虑到环境压力,又要考虑到生物进化的过程,这也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素养中的“进化和适应观”,使那些真正理解并建立起这样的生命观念的学生能够在答题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素养的优势。试题的最后让学生基于前面的调查工作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既是落实课程标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理论积极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更是对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同于学生熟知的以保护某些濒危动物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恢复,“蛇岛”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却又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如何保护这样的生态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需要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对生态学的认知,并综合题目信息才能准确作答,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科素养考查的要求,达到了区分考生不同素养水平的考试目的。

试卷中的其他题目在学科素养的考查上也都体现的很充分。例如第25题,要求学生分析一个遗传病家系,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在试题最后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几乎一定会面临的问题——如何帮助一对夫妇达成生育一个健康孩子的心愿。这要求学生要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真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恰恰是我们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常常忽略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从知识到知识,知识教学与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相脱节,这也是这次课程和高考改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试卷中这样题目的设置,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要求的“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试卷中的第21、23题,除了基础知识以外,更多地侧重于对科学研究中可能会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设问,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获取、实践操作、思维认知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第22题结合实际应用考查微生物学的某些实验原理和操作,考查了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社会责任。

二、试卷结构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区分不同层次考生,实现“服务选才”的核心功能。

本套试卷共包括15道单项选择题、5道不定项选择题和5道非选择题。试卷的整体难度比全国二卷高,这是适应生物学科独立考试的现实情况,适应等级分评价方式的现实要求的。

单项选择题主要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由多数较低难度试题和少数中等难度试题组成,文字阅读量较小,题目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排列,有利于学生逐步进入答题状态。单项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作用是区分低分段考生。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基础分,又对低分段有较好的区分度。

如前面所述,非选择题是本套试卷中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也是用于区分大部分考生不同素养水平的关键部分。这部分题目难度层次清晰,整体难度适中,将对大部分考生产生良好的区分度,这也是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等级分的基本保证。

多项选择题是新增加的题型,其设置目的在于合理提高生物试卷的难度,特别是提高对高分段考生的区分度。从生物学科的试题特点来看,单项选择题的难度比较低,不大容易区分出高分段考生。非选择(主观)题相对容易增加难度,但是很容易出现题简单了大家都会,题难了大家都不会的情况。往年的高考中常常会出现总体成绩偏态分布,高分段考生过度集中的情况。而不定项选择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常只有真的对知识掌握非常准确、对自己的推理非常有信心的考生才能拿到更高的分数。本套试卷的不定项选择题情境设置新颖,选项设置有较高的迷惑性,同时又保证了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高分段考生会有良好的区分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流大学选才的要求。

总体来看,这套2021年辽宁省高考适应性测试生物学试卷,充分体现了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核心理念,实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功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要求,满足了高等学校的选才需求,同时又对高中教学要很好的引导作用,值得高中教师认真研读。

2022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资讯推荐

辽宁高考综合信息

辽宁高考综合信息为你提供辽宁高考政策,高考大纲,高考报名,高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