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江西师范大学各学院简介及所开设专业介绍

Ai高考 · 专业信息
2021-07-19
更三高考院校库

1、教育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289)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创办于1940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罗廷光和邱椿等曾在此任教。全国院系调整后,1953年撤系设教育学教研室。1980年恢复教育系并于1981年招生。1996年撤系设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整合全校的教师教育资源组建教育学院。2008年10月,心理学科从教育学院分出,重新组建教育学院。2020年9月初等教育学院与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教育学院(教育学部) 学院现拥有4个省级科研机构: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书院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高级职称教师4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督学1人,教育部高校教育学类专业教指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幼儿园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领军人才培养项目人选1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人选1人,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高校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4人,江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1人。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个,即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为国家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均获第 1 名。课程《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当代教育新理念》《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在学科建设方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为“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和“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我校教育学连续多年进入四星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被评为“B”等级,在所有参评高校中排并列第21位,在地方师范院校中排并列第9位。 在科研方面,主要领域为教育美学、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领导与管理、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公民与道德教育、书院文化与教育等。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0余项,省级课题10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60余项成果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40余部,其它出版社出版50余部;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科研与教学成果一等奖10余项,二、三等奖40余项。 在党团建设方面,坚持党建+理念,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融合。教工第一支部入选教育部“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坚持党建带团建,“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依托专业优势,打造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荣获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全国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奖、全国志愿助残阳光基地、阿克苏诺贝尔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铜奖、远洋“探海者”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第二届江西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 我们将不懈追求、潜心发展,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地方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师范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我校较早设立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作为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管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各级教育管理工作所必备的各种能力,拥有良好的教师素养以及从事中小学语文学科实际教学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教育原理、心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中外管理思想、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汉语基础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行政与管理、教育政策法规:理论与案例、学校领导:理论与案例等。(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成人教育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语文学科教学等方面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于2019年被列入国家一流和省一流专业(优势专业)建设名单,立足江西、辐射全国,培养政治信念坚定,师德情怀深厚,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宽广,专业知识系统,保教能力全面,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反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能在幼儿园等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具有卓越潜质的学前教育骨干教师。 (二)所授主干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课程理论与活动设计、幼儿卫生学、学前教育史、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胜任幼儿园、幼托机构以及与学前教育相关部门的教学、研究、管理和咨询服务等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 师范类 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方向) 语文方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政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教育人文综合素养和明显学科教学专长,教学技能扎实,富有教育情怀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教学反思、班级管理、协作沟通与自我发展能力,能胜任小学一主一辅教学及相关教育工作的小学中坚骨干教师。 (二)所授主干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儿童文学、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三)就业方向 从事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及学校管理等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文化宣传等其他工作;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数学方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政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教育人文综合素养和明显学科教学专长,教学技能扎实,富有教育情怀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教学反思、班级管理、协作沟通与自我发展能力,能胜任小学一主一辅教学及相关教育工作的小学中坚骨干教师。 (二)所授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三)就业方向 从事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及学校管理等工作;在以数学为工作语言的相关领域或部门工作;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英语方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政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教育人文综合素养和明显学科教学专长,教学技能扎实,富有教育情怀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教学反思、班级管理、协作沟通与自我发展能力,能胜任小学一主一辅教学及相关教育工作的小学中坚骨干教师。 (二)所授主干课程 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综合英语、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三)就业方向 从事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及学校管理等工作;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相关领域或部门工作;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特殊教育的教学、研究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拥有特殊教育所需的专业素养,能在特殊教育机构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康复与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手语、盲文、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视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自闭症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特殊儿童康复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导论等。(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特殊教育机构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康复与服务工作。

2、心理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889)

一、历史沿革  心理学院于2007年4月获准筹建,并于2008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学院现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学校最早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四级办学力量的教学科研单位。学院的办学历史始于1941年国立中正大学的社会教育系。历经70多年的跌宕起伏和艰苦探求,一代又一代心理学人秉持“静思笃行、持中秉正”校训,坚守“质量立院、人才兴院、创新强院、文化铸院、和谐荣院”理念,薪火相传、励精图治、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心理学科。尤其是近10多年来,学院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行政教辅人员14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5%以上;博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江西省教学团队2个。 三、学科建设 学院把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立足高起点,瞄准世界心理学研究前沿,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积淀了厚实的学术底蕴。心理测量学方向已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思维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学科被江西省确立为一流成长学科;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为江西省省重点学科;心理学专业为江西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在全省高校专业评估中获得第一名;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心理学探新》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专业期刊。主要科研平台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协助单位、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婚姻家庭与儿童心理咨询“江西分中心”、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  四、教学科研 学院组建了脑与认知、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与经济心理五个学术科研团队。近年来在研项目共计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2项,中组部、教育部、卫生部、人事部、国家汉办等部委委托项目20余项,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省教育规划、江西省艺术规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在全国一类核心学术期刊以上出版物发表论文209篇。《心理测量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心理学》和《幸福心理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胡竹菁编著的《心理统计学》和戴海琦等编写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被列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心理测量学》教材获批教育部高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心理统计学》教材获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五、合作交流 学院重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心理统计与测量研究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工作(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项目)。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了联合培养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测量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项目。学院与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开展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开展师生交流合作项目。依托心理统计与测量团队组建了学校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所,承担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 六、党的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责任,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保证。迄今为止,学院共有5个党支部,15个党小组;教工党员36人,占全院教职工总数的60%左右。2008年学院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党建示范点”,2009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心理学院教工党支部“江西省高校先进党支部”和“江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0年授予心理学院党员活动室“省高校示范性党员活动室”,2011年授予教工党支部“江西省高校党建示范点”称号,教工党支部荣获2013-2014年度江西师范大学先进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荣获2015-2016年度先进党支部。  七、学生工作 心理学院学生工作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创新管理模式,开展四个“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着力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管理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丰富多样的实践和实习基地,包括江西师大附属小学、南昌大学二附院、江中集团、浙江给力教育公司等多个机构,为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搭建平台;探索就业工作新路子,开展教工党员帮扶就业活动,实施就业导师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近年来,学院多次荣获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生在各类学术竞赛中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奖励;近百人次考取国家公务员和名牌高校研究生。人民网、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媒体先后对学院学生工作进行报道。 八、社会服务 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学院大力开展国培项目,近年来圆满完成100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学院还与高安师范、九江职业大学、南昌十七中、南昌监狱、南昌女子戒毒所等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义务提供专业服务;学院组建了南昌预备役师政治工作分队心理咨询组,提供专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得到了江西陆军预备役师政治部政治工作分队的高度评价;在疫情期间,学院还成立了线上的公益心理援助小组,以帮助减小疫情期间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九、发展蓝图 学院将按照学校“保二争一,接近百强”的总体发展目标,立足江西实际、突出整体优势,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建设为关键,以管理制度创新为依托,以学院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障,按照学院“全省第一、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十四五发展目标,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四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强化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坚持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生培养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学科发展:不断挖掘内部发展潜能,实行人才队伍梯队化建设,通过高位嫁接与引领、潜质发掘与培育提升人才质量,支撑学科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学院学术声誉。 平台建设:以已有科研平台为依托,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优秀成果;整合资源加大对心理统计与测量中心的扶植力度,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大项目和科研成果,为心理统计与测量中心团队获批国家级研究基地创造条件,为学院的科学研究上水平、上台阶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目标定位:到“十四五”末,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科学合理、管理机制优化高效、科研教学与实验设备精良、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学院文化氛围和谐向上,总体水平和发展指标跻身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使学院发展迈上新台阶。 ※应用心理学(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关理论与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学校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心理学理论体系、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概论、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沙盘游戏与治疗等。(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掌握了现代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学应用的基本技能,获得心理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胜任大学、师范院校及科研部门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校与医院机构的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个体健康促进和工作效能提升方面心理学的工作。  ※心理学 本专业分为心理学(师范类)、计量心理学2个专业方向。 心理学(师范类)方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信念坚实、知识扎实、为人踏实、作风朴实,具有高尚师德、深厚心理学专业底蕴、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毕业生能胜任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与管理工作,成为引领国家和服务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卓越心理教师。 (二)所授主干课程 心理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和能力:(1)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走向,具有较宽的知识面。(2)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具备实验研究、问卷设计、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及心理教育的科研能力。(3)掌握心理统计与测量的理论、技术与方法(4)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5)具备与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与现场研究的能力。(三)培养目标对心理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定位: 1.知识整合专业主干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心理学史、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spss统计软件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咨询与实务、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数学等。2.技术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计、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问题行为功能性评估与干预、家庭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辅导与治疗、心理危机干预与创伤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员工心理援助(EAP)等。3.教学实践心理学研究进展与实践、教师职业技能综合实践、婚姻与家庭咨询理论与实践、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育见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践)。4.就业方向中小学心理课教师、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行政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学和管理工作。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以及其他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学和管理工作。攻读高一级学位的合格预备生。 计量心理学方向 (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熟悉心理统计与测量学相关理论与技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学校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从事心理统计与测量学相关工作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方向介绍 计量心理学是以应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一个领域,是保证心理学研究设计、数据获取过程及数据结果分析科学性的最重要学科。计量心理学的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研究设计、模型建构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基本统计方法的计算机程序编制实践技能等。计量心理学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熟悉心理统计与测量学相关理论与技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培养目标对心理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定位: 1.知识整合专业主干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高等数学、心理学史、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现代心理测量学理论与技术基础、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线性回归、心理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等。2.技术融合计算机编程技术(R语言与Matlab)、心理统计学软件Mplus应用、现代心理统计学技术、心理学测量软件应用、心理统计学软件应用、现代心理统计学技术(SEM)、人才测评实务、认知诊断理论、心理统计测量软件实践与开发、大规模测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实务、心理与教育统计计算。3.教学实践心理学研究进展与实践心理统计测量软件实践与开发、大规模测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实务、人才测评实务、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育见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践)。4.就业方向计量心理学是以应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一个领域,是保证心理学研究设计、数据获取过程及数据结果分析科学性的最重要学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学校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从事心理统计与测量学相关工作。

3、文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290)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肇始于国立中正大学文学系。建国后,历经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数十年的发展,于1994年正式确立学院建制。胡先?、王易、姚名达、肖涤非、胡守仁、余心乐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形成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才辈出,已发展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教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文科院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八五”至“十三五”重点学科,现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全国四星级学科。1981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文艺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获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B-”(前40%)学科;2017年,获批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并于2020年通过终期验收(合格)。另设有学科教学语文(1999年)、汉语国际教育(2009年,全省首批)2个专业学位点。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叙事学研究中心)。多年来,秉持优势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理念,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叙事学研究、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在全国学界反响较好。 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创设了文艺理论、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育、写作、汉语国际教育等八个教研室。汉语言文学(师范)是江西省高校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已完成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二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16年开始招收本科留学生。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以学科为依托,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已建设成为江西省高校同类专业中整体实力较强的专业,在2015年、2016年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分别获得全省高校同类专业第一名。中国校友会2017中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排行榜数据显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位列全国第22名,为五星级专业。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达45部(其中,《中国叙事学》英译本在全球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教材10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6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另承担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语委项目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近13项。 学院倡导、践行科学人才观、总体人才观。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科方向布局均衡、学术水平高、教学教研能力强、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9人(含低职高聘教授2人),副教授30人,未评上高级职称的博士(含校聘副教授)2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4人,江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江西省社会科学中青年专家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重视教育传统,遵循教育规律,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基于卓越教育理念,学院着手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并积极探索本科生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卓越语文教师、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模式。近十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学院现有本科生1470人(含留学生29人),在读硕士生430人(含留学生5人),在读博士生46人(含留学生2人)。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左右,师范生对口就业率50%左右,考研录取率20%以上,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1974年,创办了面向基础语文教育的刊物《读写月报》。该杂志为江西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学院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项目,具体负责江西省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计划项目。2017年1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方言文化教育工作站在学院挂牌成立,江西方言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启动。 学院积极构建教育国际化理念,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近年来,更是有效搭建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平台。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已经建成的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巴勒斯坦圣城大学孔子学院等,输送师资,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先后3次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院每年均有优秀本科毕业生前往从事志愿者工作。  ※汉语言文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信念坚定、情怀深厚、师德高尚,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底蕴、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学语文教师,毕业生具备卓越教师潜质,能够成为引领国家和服务地区基础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骨干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史、写作、逻辑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文艺心理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英语、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软件OFFICE、语文阅读学、文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民间文学、秘书学概论等。(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胜任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能胜任各行业部门(如党政机关、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各层次的语言文字及相关工作;能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比较优质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及全球化需要(社会面向),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素养),拥有较宽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和中外交流能力,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理论、教学技能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职业能力),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文秘、对外文化产业管理、中外文化交流及其他涉外方面工作(服务领域)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人才定位)。 (二)所授主干课程 语言学概论、写作、现代汉语、外国文学、英语口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论专题、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史、文化研究、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语写作、文字学等。(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能从事基础教育相关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等部门的文秘与管理工作;能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比较优良生源。

4、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304)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创办于1941年。历经国立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直是独立的本专科教学单位。2000年,历史系更名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老一辈学者姚名达、欧阳祖经、吴士栋、谷霁光、周銮书、姚公?、欧阳琛、杜德凤等曾在此任教,他们具有浓厚的育人情怀,学术成果丰硕,奠定了雄厚的专业学科基础。在黄今言、许怀林、方志远、梁洪生、赵明、张艳国、万振凡等一批学者的努力下,学术传统进一步传承光大,学院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专业建设: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张艳国教授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中国史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江西省一流专业(2017年),是省级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2003年)、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012年),在校友网专业评价中进入“六星”专业(2020年)。旅游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学院是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单位、秘书处挂靠单位。 目前,学院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现有历史学(师范类)、文物与博物馆学、旅游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4个本科专业,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旅游管理(MTA)、学科教学(历史)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以来,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全国历史学师范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专业硕士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类国家级赛事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中荣获银奖,在旅游、文博和文化产业等各类赛事获奖30余项。每年都有一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考取“双一流”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学院师资结构合理、教研水平高,教风优良。截止2021年4月,学院有教授14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29人,57人具有博士学位,张艳国、方志远、万振凡、李平亮、陈金凤、谢宏维、游欢孙、陈晓鸣、刘劲松等9名博士研究生导师。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人,“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文社科类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青年哲学社科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方志远教授迄今已十一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的知名度。近年来,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旅游学刊》等刊物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论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近30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和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优秀科研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科研平台:学院科研平台众多,拥有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有“历史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南方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欧美研究中心”、“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江西省金牌讲解人才培养试点基地。教学资源:学院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体系,教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品质,主干课程已基本实现了精品优化:目前有国家级一流课程“世界近现代史”,江西省一流课程“江西地方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结合学科优势,学院近几年来大力推动教材建设,成绩斐然。学院人才培养条件优良,建有文化产业创新实训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陈列室等专业实训室供各专业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使用。学院图书资料室有各类专业图书资料共165000余册,其中英、俄、日等外文图书1500余册,线装古籍2430余册,期刊合订本5000余册,新中国成立前后报纸合订本11种1796册。购置了《晚清民国期刊数据库》《鼎秀古籍数据库》《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电子版》等电子资源,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西省博物馆、婺源篁岭景区、龙虎山旅游集团、江西省各类文化产业机构建有实践教学基地。学术交流:学院每年邀请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举行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师生学术视野。近年来,先后举办了“思想与时代:第九届历史学前沿论坛”、“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生命、生计与生态:第十五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办学成果: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严教风,抓学风,彰显“知中国、探世界、务实学、致世用”院训和“严谨、笃学、求真、务实”院风,培养了以杰出校友邵鸿(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有的成为省内外教育系统的专业骨干,旅游行业、星级酒店及会展行业的精英,文博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有的成为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一大批优秀校友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在社会各界赢得了良好声誉。

※历史学(师范类)(一)培养目标 立足江西本土、面向全国范围,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宽厚的历史学专业知识、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师,能够胜任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能够成为引领和服务地区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骨干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史学概论、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I、中国古代史II、中国近现代史I、中国近现代史II、世界古代史I、世界古代史II、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学科教学论历史、教师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技能实训等。(三)就业方向 毕业后能在国家或省直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编辑、宣传等方面工作。 (四)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史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 (一)培养目标 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课”、旅游管理学、经济学、大学数学(经管类)、统计学、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原理、旅游安全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学、导游业务、酒店餐饮实习、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三)就业方向 毕业后能在旅游会展高端管理部门、大型酒店饭店和知名旅行社行业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在旅游规划一线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实践工作。 (四)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文物与博物馆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良好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基础好,能系统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强,能独立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复合型博物馆学及相近学科的高级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通识类课程: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外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基础、文物学基础理论、文物遗产管理与法规、博物馆经营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等。(三)就业方向 毕业后能在文博专门机构、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考古部门及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四)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史学学士学位。  ※文化产业管理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精神和深厚人文素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宽广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通识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市场学中国文化专题、世界文化专题、文化艺术概论高等数学(经管类)、文化经济学、文化传播学、企业文化学、文化项目策划学、管理学概论、文化投资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另外还有文化史史、文化地理学、文化市场学、文化资源学、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专业外语等数十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三)就业方向 毕业后能够在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创意、策划、经营、经纪和管理等工作。 (四)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5、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512)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经过历代学人的艰苦创业,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党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一、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点。 学院现有6个省(部)级学科平台:2004年,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江西省高校德育基地。2012年,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纪委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社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获批为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社会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获批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获批教育部研究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教育部研究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2020年,获批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此外,江西师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伦理与德育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也挂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是江西省最早获批的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皆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10年升格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016年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校学科联盟牵头学科。2017年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优势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该学科是我校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唯一被列为四星级的学科,近5年来在全国排名一直保持在前10%。根据软科2020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科排名全国14位(前5%)。 学院始终以开放、合作的理念推进学科建设,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主办和承办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中国政治学会年会、江西发展论坛、第三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全国省属师范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会第19届年会、第17次中韩伦理学研讨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南昌)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 二、科学研究  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四大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围绕着这些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40项,其中后期资助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项;省级重点项目50余项;重大横向项目15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0余部;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2项,二、三等奖3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三、师资队伍 学院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行政教辅人员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1人。 专任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 学院注重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团队于201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201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2016年学院获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2017年和2018年教学方法项目连续入选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2018年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社会服务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主动对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着力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绩。 学院承担了多项教育部有关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任务。如,教育部“红土地”支教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全国思想政治学科专业中小学骨干教师、省市教研员以及培训者培训等项目,承担了江西省90%在岗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国家培训任务,培训效果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 学院发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优势,多次承接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要委托课题,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和应用对策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承接了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发改委中央苏区振兴重大研究课题“中央苏区范围、历史贡献与发展现状研究”,江西省委委托课题“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江西省国资委委托课题“国有煤炭企业创先争优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江西省共青城市重大委托课题“科学发展观在共青城的认识与实践研究”,等等。相关研究成果或调研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并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达50余次。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理论宣讲,发挥社会思想引领作用,不断扩大办学社会影响力。我院2位教师作为江西省委宣讲团成员,多次参与省委重大宣讲活动,多次被评为“优秀宣讲员”;多位教师参与江西省“社科大讲堂”、“赣图大讲堂”等社科普及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理论研究成果。多次承担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读物编写任务,参与编写了《共和国的脚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红色经典传奇100例》、《培育我们的价值观》等通俗读物,作为全省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教材。五、国际合作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有计划派遣专任教师赴海外大学访学、交流,进行学术考察。近年来,先后有教师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开展访问学习,多人次赴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也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来学院讲学,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了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校传统特色优势专业,于1960年创办并招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于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10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全国一流专业,为江西省同类专业中办学历史最悠久,整体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办学成绩斐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卓越中学政治教师为主要目标,以江西省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以社会调查和实践项目为抓手,以师范生技能培养为基础,形成了“厚基础、强素质、宽口径、多层次”的培养特色。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中获得“全国百佳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此外,本专业也兼顾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型人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学院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条战线的领导与骨干力量。(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具备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政)、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法学概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伦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见习、教育实践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院新办专业。2021年2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顺利获得教育部备案和审批。该专业从2021年9月开始招生。(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基本要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毕业生既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与研究、党政管理和理论宣传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国际政治概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6、政法学院  (联系方式: 0791-88120517)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缘起于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教授、著名刑法学家蔡枢衡教授是办学先驱,学院学术底蕴深厚。院系调整后的江西师范学院1959年设立政教系,1993年更名政法系,1998年更名为政法学院。2004年12月,政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马列部与思政部)合并组建新政法学院,2015年9月,政法学院分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法律系、社会学系、公共管理系三个系和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三个教育中心。有法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哲学五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是学校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院现有法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级硕士点下设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法制史等8个二级硕士点;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下设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2个二级硕士点;有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和社会工作硕士(MSW)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他们成为了党政机关、司法机关、高等院校、律师行业的领导和骨干。目前学院在读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12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65人,其中高级职称3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1人。教师中有担任过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江西十大法治人物1人、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3人、江西省委省政府法律顾问1人、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2人。近5年来,全院教师共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课题15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6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40余项,有多项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批示肯定。 学院设立了法学研究中心、法治乡村研究中心暨法律明白人培训中心、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管理研究中心、干部与人事考试研究中心、孙中山思想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是江西省宪法学研究会会长单位。 学院还设有江西师大法律援助中心、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等社会服务机构。学院党建与学生工作成绩突出。学院团委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基层先进单位,本科生学生党支部被评为江西省先进基层党支部。学院学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等,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比赛多次获奖。本科生学术论文入选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等。学院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厚德崇法,知行合一”为院训,形成了“分类培养、协同培养、平台培养”的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了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校外专业实习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成绩显著,学生的考研录取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公务员录取率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学院已成为江西省乃至中部地区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厚德崇法,知行合一”为院训,形成了“分类培养、协同培养、平台培养”的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了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校外专业实习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成绩显著,学生的考研录取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公务员录取率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学院已成为江西省乃至中部地区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法学 法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是学校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法制史等8个二级硕士点,有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硕士点。(一)所授主干课程 所授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证据法学、中国法制史、环境法学等。 (二)培养要求及就业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忠于宪法,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各种法律事务的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形成严谨明辨的法学思维模式,具备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司法部门从事司法工作和在其他部门从事法律宣传教育、服务与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法律专门人才。  ※行政管理 本专业是江西师范大学一流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生,自2018年后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起按大类招生(公共管理类),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实施专业分流,大学二年级起分专业培养。(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行政学原理、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电子政务实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三)培养要求及就业能力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行政管理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掌握社会调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术等基本技能。 ※劳动与社会保障 本专业2017年江西省本科教学综合评价第2名,于2005年开始招生,自2018年后与行政管理专业一起按大类招生(公共管理类),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实施专业分流,大学二年级起分专业培养。(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晓中外劳动科学及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政府部门就业管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福利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基金与商业性保险运作与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实验、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学概论等。 (三)培养要求及就业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能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在劳动科学和社会保障的相关领域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了解国家有关劳动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制度、方针与政策;能够胜任各级各类组织中的劳动就业管理、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的业务与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协调、组织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社会工作 (一)所授主干课程 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政策评估、社会工作法律实务、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统计软件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概论、组织社会学、社会问题概论、人际沟通能力、论文写作技巧等。 (二)培养要求及就业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能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各种社会工作实务技巧,通过专业方法帮助各类社会群体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更好发展;熟练掌握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深度思考能力,具备扎实的社会问题分析与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论文写作能力;熟悉民生领域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能够通过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推进具体的社会政策的建构与完善;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倾听与表达,具备专业亲和力。

7、外国语学院  (联系方式: 0791-88120320)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46年,时名国立中正大学外语系,1994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翻译系、日语系、法语系、俄语系、大学外语教研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中心、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爱尔兰研究中心、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职工149人,专任教师13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江西省井冈青年学者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金牌教授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0人。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是江西省最早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同时拥有教育硕士(英语教育学)和翻译硕士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2004年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定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英语专业学位点在硕士学位评估中评为优秀。学院英语专业在2007年国家教育部英语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学院英语专业连续两年评定为五星专业,排名居于全国大学专业的前5%。2019年英语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编著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学院2020年的学科排名为46/226,百分位为20.35%,等级为4星级,在全国师范院校排名7/34,省内第一。 学院教研成果突出。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6项,省级科研课题60余项,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译著25部、教材近10余套。在“江西省高等学校‘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中,学院有6位教师获特等奖,3位教师获一等奖;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上,学院有一位教师获全国冠军,两位教师获二等奖。 学院人才质量优秀。学院十分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英语、日语专业等级考试通过率在省内一直名列前茅,在全省举办的各类演讲、辩论及翻译大赛中表现优异。毕业生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办学以来培养了众多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获得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004年,学院搬至瑶湖校区,坐落在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名达楼一区,办公面积近6000平方米,学院硬件设备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办公环境优美。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外语人才培养的桥头堡、江西省外语学科的领头羊。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抓住机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外国语学院热忱欢迎海内外有志于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加盟,热烈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考。

※英语  专业代码:050201 学制学位 学制:4年 学历:本科 学位: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心智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博雅的人文素养,以培养各类院校的英语师资、专业语言教学研究人员和大中型企业的英语语言培训人员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际课程教学实习,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从而获得从事英语课堂教学和大中型企业英语语言培训的基本能力,能在教育、经贸、外事、科技、文化、行政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英语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四年系统的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宽厚的业务基础、敏捷的创新思维、良好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习惯、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能力;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第二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一定的领导管理能力;较好掌握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准确分析中小学学情、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能有效运用各类教学策略及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三)所授主要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英语语音、英语语法、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英语口语、英语思辨与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国家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英语教学法、英汉口译、学术论文写作、第二外语(法/德/日/俄)。专业选修课程:英语高级视听、二语习得理论基础、英语教学课例分析、中学英语教材分析、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英语测试与方法、中国文化概论(英文讲授)、英语高阶阅读、英语影视欣赏、英语诗歌选读、英美戏剧选读、英语修辞学、英语词汇学、英语文体学、社会语言学、翻译简史、英汉译文欣赏、旅游英语翻译、语用学、话语篇章分析、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中国经典译作选读等。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博雅的语言文化素养与卓越的教师职业能力”的创新型英语教师。其课程设置采用“英语文化与教育教学”协同发展的模式,以语言与教育的整合为基础,以3E教学模式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本专业学生须修读英语能力、英语文化、英语教育、师德修养、人文素质拓展等五个模块的课程。本专业以省内外优质中学和国家级教育实习基地为平台,实现课程学习、实践观摩和自主体验一体化。学生有参与“红土地”支教工程、社区英语家教服务、英语志愿者协会、国培计划“顶岗置换”等服务性学习项目的机会。  ※日语  专业代码:050261 学制学位 学制:4年 学历:本科 学位: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日语语言扎实,中日文化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及较强的日语口笔译实践能力,够能在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从事翻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方向 专业毕业生通过四年系统的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译、教的基本技能;掌握日语语言学、日语对象国文化及相关人文和商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国情和日语对象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所授主要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基础日语、日语视听、日语语音、日语口语、日语演讲、日语写作、日语泛读、日语语法、高级日语、日本国家概况、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日语语言学、日汉翻译、日语报刊选读、日汉口译。专业选修课程:日本史、日本文化史、日本古代文学、日语影视欣赏、日语古典语法、日本礼仪、旅游日语、商务日语、国际营销、簿记论等。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运用日语语言、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等相结合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日语语言、日本文学、商务日语等方面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学生须修日语语言、日本文学、人文素质拓展(旅游日语、商务日语)等课程。本专业特别注重日语口语能力培养,目前聘有二名日本专家。  ※法语  专业代码: 050204 学制:4年 学历:本科 学位: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功底、宽阔的国际视野、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实践能力,能够在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从事翻译、管理等工作的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综合类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 本方向理论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理解、鉴赏法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研究的理论基础,了解我国国情和法语国家及地区的国情;实践课程侧重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进一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味和文学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三)所授主要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法语语音、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语视听、初级法语语法、中级法语语法、法语会话、法语泛读、法语写作、法语高级视听说、法语基础笔译、法语口译、学术论文写作、大学英语读写、大学英语视听说。专业选修课程:法国文学史、法国概况、法语语言学概论、法语国家地区及地区研究、商务法语等。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法语语言课程外,鼓励学生辅修金融、会计、法学等专业的双学位,培养以法语专业知识为中介工具,结合经济、法律等知识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以法语为主体专业、贯通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综合类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定期开展举办辩论赛、短剧比赛、学术沙龙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  ※俄语  专业代码: 050202 学制:4年 学历:本科 学位: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国际视野宽泛,俄语语言基础扎实,俄语听、说、读、写译实践能力强,人文素养宽厚,熟悉教育科学,通晓经贸、旅游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翻译、管理等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 本方向理论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理解、鉴赏俄罗斯文学作品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践课程侧重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进一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味和文学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三)所授主要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俄语语音、基础俄语、俄语视听说、初级俄语语法、中级俄语语法、俄语笔译、俄语阅读、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史、经贸俄语、俄语口译、旅游俄语、综合俄语、学术论文写作。专业选修课程:商务俄语、俄国史、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艺术史、俄语写作、俄罗斯高阶阅读、俄罗斯国家及地区研究、俄语语言学概论、俄罗斯电影赏析等。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俄语语言课程外,鼓励学生辅修金融、会计、法学等专业的双学位,培养以俄语专业知识为中介工具,结合经济、法律、教育等知识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以俄语为主体专业、贯通经济学、法学、教育等专业的综合类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定期开展举办辩论赛、短剧比赛、学术沙龙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同时,本专业与境外多所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出国留学和出国就业渠道。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高等和中等学校俄语教学和俄语研究的工作,以及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科研与管理的工作。

8、音乐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176、88507339)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始建于1947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专业院系之一,是江西省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全、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条件最优越的音乐学院,是培养音乐师资和音乐表演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江西省音乐研究的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6人、外籍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音乐学科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5人,博士在读5人,硕士生导师51人,博士生导师3人。 学院现有文化艺术与传播二级学科博士点,是我省音乐类博士研究生唯一培养单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涵盖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包括学术型: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位型:音乐、舞蹈、广播电视、戏剧,学科教学等7个专业26个研究方向,是我省最早、类型最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我院本科设置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表演5个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在2018年全省音乐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音乐学专业2019年获首批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办学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2015年,我院被授予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示范类);2016年,我院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联盟牵头单位;2017年武汉大学学科排名我院音乐与舞蹈学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29位,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院音乐与舞蹈学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15位。 学院教师近五年来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艺术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文化部项目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获中国音乐“金钟奖”2项、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1项。 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和交流,目前与美国La Sierra University、美国Missouri University、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家来院讲学,每年派遣师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学习、交流,进行学术考察。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办学方向,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边远山区开展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有效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学院先后组建了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舞蹈团、戏剧表演团、键盘乐团、瓷乐团、合唱团、轻音乐团等8个艺术演出团队,另有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挂靠我院。近年来,学院一直承担教育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联合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参加“中国红歌会”“中国俄语年”、中央电视台“音乐专题”、央视中秋晚会等大型活动,并被选派出访国外进行交流演出;参加央视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第八届、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央电视台“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等,均获得优异成绩。由我院承办的江西师范大学、省教育厅、省文化与旅游厅共同主办的“迈向新征程·和美新画卷”2019新年音乐会,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学院参演的2019年央视春晚江西特别节目《老区人民幸福年》,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学院近年在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影响巨大。在国家级比赛中,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基本功比赛团体成绩全国前十名,参赛选手均获个人全能奖,并荣获个人单项奖一项;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业组全国一等奖、声乐小组唱表演(专业组)二等奖;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一等奖;教育部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三等奖;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业组一等奖;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专业组一等奖等。 在省内比赛中,囊括江西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各门类一等奖项;曾获江西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西省高校首届微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江西省大学生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创编一等奖;第五届江西艺术节各项目的一等奖;江西省首届普通高校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我院学生囊括各门类一等奖第一名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科建设,开启音乐学院发展新征程,为学校建设一所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而奋斗,努力在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音乐学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及较广博的艺术知识与素养,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在掌握多项音乐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单项冒尖技能。同时具有掌握一定的专业史论知识和音乐鉴赏力,具备从事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工作的专业素质和组织能力。(二)所授主干课程音乐教育学、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作曲理论、钢琴、器乐、声乐、合唱与指挥、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史、二十世纪音乐等。  ※音乐表演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及较广博的艺术知识与素养,并掌握音乐表演专业中某项专门技能,有较高演(唱)奏及合作表演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钢琴基础、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指挥、合唱、作曲理论、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舞蹈学 (一)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舞蹈教育、表演人才,使受教育者掌握较强的技能,学习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二)所授主干课程古典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间舞、现代舞基本训练、舞蹈创编、舞蹈素质、舞蹈表演、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民间舞文化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全方位综合掌握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策划、制作等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广播电视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所授主干课程播音学概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即兴口语表达、表演技巧、播音创作基础、电视节目主持艺术、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主持人节目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录像及制作基础、电视节目策划等。 ※表演(戏剧、影视方向)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戏剧影视艺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了解戏剧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创作现状,具备敏锐的文化创意眼光和较强的戏剧影视作品分析与鉴赏、创意与策划、文案与剧本写作、编导与前后期制作能力的戏剧影视学科的专门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戏剧学概论、影视学概论、影视艺术史、戏剧艺术史、影视剧本创作、戏剧编剧、影视拍摄与制作、中外戏剧影视精品解读、戏剧影视评论写作、表演导演艺术基础等。

9、美术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622、88120626)

美术学院创办于1951年,是江西美术教育的摇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70余年的办学经验,有着优良的美术教育传统。现有本科艺术学门类7个专业(即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美术学和设计学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有1个二级博士点(文化艺术与传播);美术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动画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美术学、环境设计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得3个第一、1个第二的优异成绩。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2人,博士学位教师17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6人;历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大多数是我院教师或校友担任。在历届全国美展中,入选全国美展作品62件(其中铜奖2件)。在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学院有17件作品入选、其中4件作品进京(优秀作品),名列江西省各高校首位;先后有4人连续三次中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全国师范院校唯一);有3名师生入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近几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0余项。 学院现有教学大楼3万平方米,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4项,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1项,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个;江西省17个专业艺术委员会中有10个挂靠学院。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700余人。每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70余年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全省前列,学院成为江西省高等院校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品牌。  ※美术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育理论知识、较强的绘画、设计表现能力,较好的绘画创作、设计创新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同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专业方向为美术教育、书法教育、设计教育3个专业方向。本专业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第一名,2019年入选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美术学(设计专业方向)  该专业是在配合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专业特点及课程设置而组建,设计教育系前身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其中美术学师范教育专业是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成立起始。本专业是继各专业美院、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院校之后开设设计教育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学生在一、二年级集中学习设计基础、水彩、漆画、国画、油画、书法、教学技能等中小学教育教学所需的专业基础课程。该专业方向实施工作室制,在三年级起分为设计、水彩与漆画专业方向进行学习,本系现有手工制作工作室、卓越教师工作坊、师范生技能工作室和设计创新创业工作室等,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竞赛和各类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屡次获得大奖。本专业为江西乃至全国多个省、市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美术教师和艺术设计人才。 美术学(书法专业方向) 该专业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对美术教育中的教育教学理论有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认知,具备执教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绘画实践能力。在兼顾绘画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选择书法教育作为学习方向,系统学习书法史论和书法经典临创,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书写实践方面,又以楷书、行书为主,其他字体为辅,兼及师范生“三笔字”学习与训练;以做到将来在中小学书法教学岗位上,既能从实用角度写好板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书写习惯,又从艺术角度,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书法艺术之路。任课教师多为中央美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毕业的书法博士,且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各展赛中入展或获得过重大奖项。 美术学(雕塑专业方向) 雕塑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继承了师范类雕塑教学的优势和特色,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造型艺术具备泥塑、木、石、陶、金属等专门材料进行具象及抽象造型的能力,能在户外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及室内架上雕塑等专业领域从事专业创作设计、放大制作,并能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雕塑专业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有来自不同美院的博士和硕士,这些老师都分别在国内专业展览中获得过大奖和取得优秀的成绩,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绘画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美术理论知识、较强的绘画表现能力、较好的绘画创作和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按照德智体美全面打造,有一定人文情怀、艺术科学精神、兼备传统文化素养,拥有全面的美术素养和持续发展潜力,富有开拓精神的现代艺术史观,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能够胜任在学校、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现有中国画、油画2个专业方向。 绘画(中国画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江西省的国画界权威人士大都出自我院国画系。在老前辈的传帮带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优良的美术教育传统。一大批来自专业美院的博士和硕士在该系任教,他们在省内外的专业展览中屡获大奖。2009年,中国画课程被评为“江西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现有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方向。 绘画(油画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是江西省油画创作和教学的重要阵地。现任教师有博士3人,硕士8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1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教师作品不仅参加历届全国美展、国家级专业展览、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并获得多种奖项,而且获得了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励以及各类大学生艺术展演创作指导嘉奖等。2001年“油画风景写生”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油画专业现有偏向写实和写意的两个工作室方向。  ※设计学类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需要和专业需求的艺术设计师、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在设计单位、文化领域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者。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等4个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江西省本科教学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本专业于2018年获批教育部中外(美)合作办学项目并在2019年开始招生,2020年获批江西师范大学校企合作项目并开始招生。江西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中国创意设计联盟江西秘书处等机构挂牌在本单位。近年来,本专业承办了“GDC在南昌”、华东地区“中国最美的书”书籍设计展、江西省高等院校书籍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学生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本专业强调在学习国际化先进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设计思维、熟练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注重以平面视觉设计为主线,结合课堂教学与市场实践,拓展到空间设计和新媒体设计,培养能胜任在文化创意设计、会展策划设计、品牌设计与管理、出版印刷、设计教育、政府宣传、数字媒体创意与生产制作等单位工作,能独立进行策划、设计、运营及管理为一体的 “实基础、强能力、能创新、高素质”的社会急需的人才。 ※环境设计 本专业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第一名,2019年入选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江西省内首开的环境设计专业,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教学设施还是教学质量,均居于江西省同类专业前列。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教育为支撑的教学层次和多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突出的专业优势与鲜明的办学特色。环境艺术设计系下含建筑艺术、室内设计和景观规划三个专业方向,三方向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和支持,共同构成完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结构。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专业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第二名,2020年入选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省内极具特色的服装与服饰专业,设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服装艺术研究中心以及多个校企合作创新设计研究中心,成衣工艺实训室、立体裁剪与纸样制作实训室、服装CAD实训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材料研究室、手工织染研究室、化妆造型实训室。该专业适应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长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的,能在企业、院校以及科研单位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和研究、流行趋势分析、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类复合创新型专门人才。有多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的各项专业竞赛荣获多项大奖,培养的毕业生中有的荣获全国十佳童装设计师、浙江省十佳设计师称号,在服装公司担任重要的设计岗位或创设品牌或工作室。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专业(2020年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深厚的办学基础,已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多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定位,依托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江西师范大学设计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构建了“产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体系。近四年来,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江西省线上一流课程3门、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1门;学生在包括素有“设计界奥斯卡奖”的德国IF设计新秀奖(含年度最佳设计奖1项)、亚洲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在内的国内外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80多项,银奖100多项、铜奖70多项、优秀奖300多项。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产品设计理论基础及综合设计应用能力,宽广的人文视野、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创新设计思维,同时具有继续学习与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具备从事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研究、策划、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人才。  ※动画  动画(本专业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第一名,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系全国第一批电脑美术本科类系科,该专业负责人是教育部2014-1018和2018—2022年两届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动画专业现设有“图像媒体”、“动漫插画”和“交互媒体”3个专业方向,动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立足动漫创意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动漫插画三大知识结构为支撑点,并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依托江西省动漫创意与数字娱乐重点实验室,江西数字艺术设计艺委会为教学与科研、交流平台,目前形成了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开放进取、交叉融合、专精研优”的教学科研特色。毕业生能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创作岗位上,从事动画编导、原画、漫画、插画创意设计及数字媒体创作理论研究及实践。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方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设计意识;扎实掌握艺术设计学科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掌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感觉和独立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在环境设计、景观规划、建筑艺术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所授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构造、力学与结构、建筑物理、中外建筑史、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由江西师范大学与中航长江共同培养。依托江西师范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理论教学,借助中航长江的重大建设项目和众多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实践性教学提供支撑。可保障毕业生优先在中航长江所属各建筑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也可在中航长江全国各地的设计师产业园内的设计院所、房地产公司从事相关的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策划、城市道路桥梁设计、工程技术咨询等工作;也可选择其他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装饰设计公司等从事相关的设计和管理工作;也可以选择在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施“导师制”,专业实践性教学特色如下: 1.建筑写生实习:培养学生深入实际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快速、准确表现建筑及配景的技能。 2.小建筑测绘实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建筑绘图标准,熟悉建筑在图纸上的表达方法,了解建筑测绘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3.建筑体验实习:培养学生从环境、社会、经济多方位观察与分析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能力,对建筑的实际空间尺度、空间环境气氛、造型特点、内在涵义及使用效果的综合分析及体验能力。 4.建筑设计施工图实习、建筑模型制作、景观设计施工图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设计意识;扎实掌握艺术设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掌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与构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家具风格与陈设、建筑设计概论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独立设计能力,接受造型、设计、表现等专业技能训练,能在建筑设计行业、装饰工程行业、展示设计行业以及教育与科研等领域内从事设计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所授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室内设计(Ⅰ、Ⅱ、Ⅲ)、家具设计与陈设、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制图规范、装饰材料与构造、照明设计、小型建筑设计、家居空间设计、室内公共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等建筑概论、建筑装饰与构造、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由江西师范大学与中航长江共同培养。依托江西师范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理论教学,借助中航长江重大建设项目和众多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实践性教学提供支撑。可保障毕业生优先在中航长江及全国各地的中航长江设计师产业园所属各设计单位,从事室内设计、园林设计、街道设计、景观设计等工作;也可选择其他设计院所、房地产公司、装饰设计公司等从事相关的室内设计、家居设计、景观设计等工作,还可选择在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施“导师制”,专业实践性教学特色如下: 1.从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环境设计与风水文化、环境设计趋势研究、综合环境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2.从领导艺术与团队建设、谈判艺术、设计管理流程、招投标管理、设计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 3.室内陈设艺术、当代艺术鉴赏、公共环境艺术、艺术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指导。

※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方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扎实掌握艺术设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掌握出版物、广告、包装、品牌传播等平面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策划方法,能在设计、策划、生产、服务和管理单位从事设计、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所授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基础、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编排设计图形创意、电脑图形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策划、企业形象设计、品牌整合设计、UI设计、图形与影像等。 (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由江西师范大学与中航长江共同培养。依托江西师范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理论教学,借助中航长江重大建设项目和众多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实践性教学提供支撑。可保障毕业生优先在中航长江及分布全国各地的中航长江设计师产业园所属各设计单位的平面设计部门,从事艺术策划、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工作;也可选择在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单位从事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美术编辑等工作;也可选择在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也可以在中航长江之外的其他单位就业,无任何就业限制。(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施“导师制”,在实践方面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技能和方法; 2.具有独立进行平面设计实践能力;3.了解国内外平面设计的发展动态,熟悉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具备创新创业实操能力。

10、商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350)

学院紧扣“商界精英的摇篮、经济管理的智库”功能定位,坚持“质量为本,学术兴院”的办院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根本,突出教学中心,努力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国际化商学院,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 学院办学涵盖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两大一级学科门类。(1)在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2)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设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授权,以及应用经济一级学科硕士点国际贸易学方向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MIB)授权。(3)在本科生培养层次,设有工商管理(含企业管理方向、大数据营销方向、组织人事管理方向、互联网创业方向)、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共3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学科综合实力排位列全国高校第78位、全国师范大学第4位(引自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9-2020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估报告》)。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在校研究生390余人、来华留学本科生和硕士生100余人,办学规模位居学校前列。学院始终把人才质量作为办学的核心,努力为社会培养富有胆识、勇于创新、基础厚实、能力突出、素养全面、道德高尚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在校生在“挑战杯”全国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重大专业赛事中屡获国家级大奖,屡创全省或学校历史记录。学院与联想集团、中国联通、深圳腾讯、各大银行及证券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建有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即可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实训体验,修取实践性教学学分,为毕业就业锻造实践能力。三年级可申请进入学院“考研考公”训练营为“保研”、“考研”、“考公”做准备。全院历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具有良好的社会评价。 学院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林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等建立了2+2本科分段培养和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各专业学生二年级或四年级可进入项目攻读国外名校学士或硕士学位。 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共5个本科专业系,以及创业教育中心、MBA教育中心、MIB教育中心、综合教学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图书资料室以及江西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优美的校院环境、完备的教学平台设施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学院是我省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智库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镇,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智库研究和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或一般科研项目60余项、各类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360余万元;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及高质量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智库报告30余篇;获江西省高校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科研成果一等奖5项,其它等级奖项数十项。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方向)(专业代码:120201K)工商管理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企业管理方向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方向师资力量雄厚,11名教师中,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3名,8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3%,8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含访学)经历,占教师总数的73%,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人均每人支持一项国家级课题。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资质认证;柔性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综合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学师资雄厚,强化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大型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和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中、高层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工商管理(大数据营销方向)(专业代码:120201K)消费者就是市场,市场无处不在。市场营销学(Marketing)即市场经营管理学,它是工商企业组织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目标消费者需要,实现企业盈利的经济活动过程,包括市场研究,产品与服务开发,定价策略,渠道设计与管理、销售管理、广告与促销等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营销不是推销的艺术,而是使推销成为多余。 大数据营销方向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支柱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科的大数据营销管理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开发工商企业致胜优势的市场管理能力。它既是经济管理新商科的基础学科,更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广大工商管理人才和企业必需要学习掌握的关键知识领域和能力。本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前沿知识结构、敏锐市场洞察、突出职业能力和广阔国际视野的大数据营销管理专门人才。基于厚实的本科专业基础,本专业方向于2003年招收培养市场营销硕士研究生,并于2013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独立招收培养市场营销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权点(系江西省唯一获批的市场营销学科硕士点),2018年开始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服务科学与工程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本专业方向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含二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国内外名校毕业的博士教师6人,海外留学(或访学)教师占比80%;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企业咨询专家4人;柔性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江西省“双千”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赣鄱英才”1人;外聘企业兼职教授10余人。本专业方向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重点及一般项目20余项,各类教研教改项目9项。在SSCI、SCI国际权威期刊、CSSCI国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百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获批江西省一流课程、江西省精品在线课程和江西省高校共享育人课程各1门、教育部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暨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奖1项(系学校在国内最高案例奖项上的突破性成果)、江西省高校(本科)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5项。雄厚的师资力量、突出的教研科研成果、丰富的企业指导经验以及专业化营销实验室等条件为培养高质量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保证。。本专业方向的课程主要有:(1)以奠定学科基础为目标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创业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2)以培养学科理论为目标的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大数据产品开发、大数据精准营销、渠道设计与管理、定价管理、销售运营管理等;(3)以培养职业实操能力为目标的大数据市场调研、互联网营销、移动营销、新媒体营销、品牌战略管理、人工智能服务营销、大数据新零售、国际营销、营销策划、营销模拟实践等;(4)以拓展知识结构为目标的社会心理学、商务谈判、数据可视化设计、数据挖掘与分析、信息化创业、Python编程、Hadoop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与信息系统管理、人工智能应用等。本专业方向注重“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以国家级专业大赛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注重“以学为中心”的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和体验式企业实践,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构建和职业能力的嵌入培养;注重面向就业市场职业能力需求、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要,培养创业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 本专业方向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取得“挑战杯”“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实现江西省该赛项全国金奖的历史性突破)、全国银奖、江西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以及全国大学生广告策划、数学建模和文学作品大赛奖等突出成绩。学生获单项“风投”资金五百万元。 本专业方向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林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实行学分互认(学生可选分段培养),联合培养数字化时代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兼具全球视野的大数据营销专门人才。 本专业方向毕业生历届就业率为100%,主要进入各类企业单位从事市场策划与管理、大数据市场分析与开发、各层级营销管理等核心岗位,或进入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或独立创办企业,或通过“保研”、“考研”进入985高校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去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昌,以及家乡省会城市的国企、外企、大中型民营企业、咨询公司、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及高校等单位。据权威咨询公司麦可思(MYCOS)全国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我校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97%,毕业入职薪资水平持续保持相对高位,且极具比较优势和提升空间。不少毕业生在自主创业中创出了数千万的自有资产。※工商管理(组织人事管理方向)(专业代码:120201K)本专业方向于2000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2020年评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在省内一本招生,每年招生规模在50-100人。2003年我校获批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同年开始在企业管理专业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2011年我校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系全国少数,江西唯一人力资源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正式独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专业排名全省前三。2021年以工商管理专业组织人事管理方向招收本科生。 本专业方向师资力量精良。现有专业专职教师8人,获博士学位6人,分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拥有教授2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科协百人远航工程人才1人,江西师范大学青年英才3人,具有伊利诺伊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研修经历4人,“三育人标兵”荣誉教师1人,“三育人先进工作者”2人,被评为校首届先进教研室。 本专业方向教师科研与教学成果丰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3项,其中重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2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省级课题50余项,教改课题10多项,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10多项,为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煤监局、江西水利投资集团、中国创客空间联盟等企事业单位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在《心理学报》《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报》《Advances in Global Leadership》等国内外SSCI、CSSCI权威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篇研究报告被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出版教材和专著13部;拥有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高校共享育人课程各1门,省级研究生优质硕士课程1门。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 ,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组织与人事管理理论和精湛的实务技能、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能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招聘与人员测评、绩效与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家庭平衡与幸福感管理、员工职业生涯开发、管理技能开发、高绩效团队管理、领导力分析和组织韧性等实务与理论研究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门性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管理学原理与实务、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组织行为学、招聘管理与人才测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绩效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组织人事公文写作、管理沟通与、商务礼仪、管理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云计算与物联网、Spark大数据分析等课程。 近四年,本专业方向本科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系本校首枚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2项;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二、三奖15项;“十佳大学生”称号2人。诸多毕业生推免或通过考试进入中国人民大学 、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留学海外著名高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7%以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就业质量优良,就业地点主要分布于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昌等地区,就业单位涵盖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等各级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央企及其他国企、外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等单位,就业岗位多为各单位组织人事管理岗,就业质量高,职业前景广。 ※工商管理(互联网创业方向)(专业代码:120201K)工商管理专业是省级一流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本专业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互联网创业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特色方向。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使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拥有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创业能力与志向。本专业方向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开创了“互联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响应时代的号召,培养具有较强战略意识、宏观思维和领导潜质,具备分析解决企业运营问题及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能创业、敢担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本专业方向为怀揣梦想、不甘平庸、不惧挑战、立志自我同学提供了重要选择。课程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强化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教学内容涵盖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精益创业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及互联网创业模拟、跨境电商创业实习等实践训练课程,其中本方向核心课程《红色创业模拟与实践》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一流课程。 本专业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博士生导师1名,4名博士硕士校内专职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20名知名企业老总担任创业导师。专职教师均拥有丰富的创业竞赛指导经验,本专业方向学生近五年在校期间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A类创业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十余项,省级奖励三十余项。近年来,本方向已培养互联网创业者超过100人,10余创业团队年销售额过亿院。本方向不仅依托阿里巴巴(江西站)、拼多多等互联网企业资源,学校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可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基础条件。此外,本方向还建立大量校友创业公司实训基地,为在校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本方向毕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较强,每年均有若干优秀互联网优秀创业团队产生,20%以上学生保送或考入南开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也有部分学生申请美、英、澳等国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本专业方向自设立第一日起就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创业者,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愿和每位有志青年一起做有意义的冒险,拥抱科技,创造价值,经历失败,迎接成功!我们,为创而生! ※电子商务(专业编号:120801) 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1年,是全国第一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2012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创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2015与“中国电子商务第一村”——义乌市青岩刘电子商务基地签约实习实践基地,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专业排名全省第2名。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方向、企业管理硕士点电子商务方向招收硕士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招收博士生。 该专业有专任教师7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4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3名,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4名。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是社会热门专业之一,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列全校前茅,深受各类用人单位好评。自专业开设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近年最高达100%就业,主要在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工商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有关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项目策划与实施、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工作,以及自主创办企业。作为江西省优势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旨在培养兼具现代商务与数字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电子商务综合技能和现代商务分析能力,兼具商业素质、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综合素质高、个性鲜明、能力突出,能够应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各种挑战和机会,能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环境中的智能商务决策分析、商业智能分析和数字技术支持等电子商务实践与研究,数据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以及独立开展互联网创业有关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设有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实验班)、信息化创业(数字经济创新实验班)、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实验班)三个方向。通过社交商务实务、智能商务、跨境电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新零售电商运营实训等一系列实习实训课程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其中,信息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属国内首创。本专业采取就业工作前移的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置突出“技术+商务+能力”的特色。同时,厚实的电子商务科研成果,为电子商务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编号: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始终坚持努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战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业人才,能够在国家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内外资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专业研究机构等收入较高的行业或部门从事难以被轻易替代的管理、实际业务(外贸或内贸)、调研策划、决策咨询等工作。 本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要求学生具备无障碍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和较强的商务谈判能力、市场开拓和策划能力、跨国沟通协调能力。历届毕业生由于具有扎实的功底,就业率在我国高等学校文科非师范类学生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排名位次,在社会各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口碑。尤其是“考研率”,由于本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原本较高,因而在争取继续攻读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研究生考试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能够保持较高的录取率。 该专业在研究生培养层次具有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能够在本专业本科层次中通过保研吸收学生继续深造。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百优教师”2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讲师职称以上5人。

11、数学与统计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362)

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肇始于1946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理学院数学系,1996年更名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数学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实验中心和《中学数学研究》杂志编辑部。 学院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经济统计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专业在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均排名第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建设专业,同时也是江西省纳入省财经专项支持的二十个优势专业之一(省一流专业)。 学院是江西省数学学科联盟牵头单位,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学学科连续二十五年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B类,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自2006年起为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 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教授22人,副教授43人,博士62人,具有博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高达70%以上 ,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5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实施者1人,省“双千计划”入选者2人,德国洪堡学者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入选者3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省杰青)6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金牌教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 近五年来,我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省、厅级科研项目140余项,囊括了全省数学学科50%以上的省重点项目,纵向到账经费2200多万元;在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其中被SCI收录超过300篇;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多项。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717人(含公费师范生402人),在读研究生235人。学院以“数学为根师范为本 术德兼修 追求卓越”为办学特色,通过英才班、卓越班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专业基础,宽学科口径,高品德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人才,近三年来,学生在数学建模、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全国市场调查分析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取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若干项。我们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张和平、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邹文明、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等。 学院建筑面积4720余平方米,资料室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其中,中外图书共1.9万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320种、具有MathSciNet、AMS a journals 等多个电子资源数据库;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实验中心具备云计算中心、多媒体录播室等四个实验室,总面积达740余平方米,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在为跻身于国内师范院校同类学科专业的先进行列而努力奋斗。(以上数据截止至2021年4月)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立足江西,辐射全国,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高尚、教育情怀深厚,具有扎实数学专业基础、较强数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育人能力、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掌握数学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人格优、知识厚、能力强”的数学专业人才和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学料带头人和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并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 (二)所授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实变函数、复变函数、近世代数、概率统计、数学教学论、数学实验。 (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与数学管理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统计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需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统计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与统计分析能力,具有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所授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回归分析、随机过程、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试验设计、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统计质量管理、统计模拟。 (三)就业方向 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12、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联系电话:88120379)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源于1942年国立中正大学师范专修科的理化组,1946年设为物理科,后设物理系,2000年更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历经70余年风雨,已发展成了集物理、通信、电子和光电信息为一体的师范和非师范并举的理工科学院。 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物理学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通信工程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纳米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和电子信息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物理学科是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微纳材料与传感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微纳材料与传感工程实验室、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西省磁性传感器件院士工作站等省级科研和教学平台。 学院老师围绕国家和江西省发展战略,在微纳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激光技术、量子通信、光电子器件、新型光通信产品等方面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近五年,学院科研成果丰硕,科研经费充足,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其中在PRL、PR系列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SCI一区、二区论文)115篇,各类科研课题1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科研总经费5000多万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百余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教师近60人,“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7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江西省高等院校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7人。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200余人,国际留学生30余人。学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已任,积极创造条件为学子成长成才铺路。学生学术、创新活动十分活跃,学生的科技作品连年在全国电子类学科竞赛以及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很多本科生及所有的研究生跟随老师进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0多项。学院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学术经历的人才,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来学院讲学,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扎实开展海外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

※物理学 (一)基本信息专业代码:070201专业名称:物理学学制学位:四年;理学学士(二)培养目标学术型方向:致力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较高的思想道德、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厚的基本知识、良好的实验技能的;并具备运用物理学中某一专门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物理学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方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熟悉基础教育发展方向,了解基础教育规律,具有较全面的学科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物理知识、熟练的基础实验能力和良好的教学技能,并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能从事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教育、教学和管理人才。(三)培养方向学术型、应用型二个方向。(四)所授主要课程学术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光学等6门学位课程及普通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固体物理、线性代数、理论物理专题、实习、毕业论文及师范教育教学类课程等。应用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光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7门学位课程及普通物理实验、电子技术、理论力学、理论物理导论、电子制作、概率论、制图、数字化物理实验、通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实习、毕业论文及师范教育教学类课程等。(五)师资力量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强。现有专任老师5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2人,“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1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7人。(六)培养特色实行“1+N”全程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人生、学业、考研、就业等指导和帮助,为研究生培养输送优质人才,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物理学教师。  ※通信工程 (一)基本信息专业代码:0807(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名称:通信工程学制学位:四年;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通信系统基本原理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参与设计和研究能力、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以及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三)培养方向方向1:无线通信方向无线通信是指用电磁波来携带数据进行通信的方式,相对于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具有灵活、不受地域限制、通信范围广等优点。其中移动通信已进入5G时代,具有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的网络延时以及很高的频谱效率;物联网是无线通信的重要使用领域,它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本方向主要学习微波技术与天线、阵列信号处理、物联网技术等课程。方向2:智能信息处理方向智能信息处理是模拟人或者自然界其他生物处理信息的机理而建立的处理复杂系统信息的理论和技术。在人工智能时代,应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可以使机器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它在计算机、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方向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现代信号处理、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理论等,主要学习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信息安全与设计等课程。(四)所授主要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通信网、现代交换原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主干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制图与模型制作、计算方法等专业基础课;微波技术与天线,物联网系统架构设计,物联网技术(通信),阵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通信),信息处理课程设计,信息安全与设计,DSP技术与实训,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信号检测与估计,导航定位技术,通信综合设计等专业选修课。(五)师资力量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强。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博士学位11人,硕士生导师6人。(六)培养特色江西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1994年,是江西省创办的第一个通信工程专业,首开全省的历史先河。2004年,本专业首批获评“全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办学积淀,本专业现已形成了“对接行业应用、注重创新能力、强化文理素养、服务教育智能化”的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 (一)基本信息专业代码:0807(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学制学位:四年;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电子信息基本原理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参与设计和研究能力、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在电子信息领域中从事研发、维护、运营和管理以及从事人工智能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卓越型人才。(三)培养方向(1)信号处理方向: 信号处理方向是以现代通信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电磁技术以及光学技术,结合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各种信息传输、存储、交换、处理、监测与显示等。它探索信号的基本表示、分析和合成方法,研究从信号中提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及实用算法,发展各类信号和信息的编解码的新理论及技术,提高信号传输存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方向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系统中信号的获取、处理、信息传输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学习通信原理、信号处理和图象处理技术,具有工程综合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对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和工程设计以及相应管理管理工作的能力。(2)智能控制方向: 智能控制以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运筹学等学科为基础,扩展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应用较多的有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理论,以及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和自学习控制等技术。智能控制是具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反馈和智能控制决策的控制方式,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本方向旨在培养掌握智能控制下的机器人和实现智能控制下的3D打印、智能控制下的飞行器、人工智能系统和大数据下的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优化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人才。(四)所授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5门学位课程及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制图与模型制作,FPGA与数字系统设计、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传感器技术、数据结构、智能控制、Python编程、电子工艺实训、课程设计等。(五)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7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8人,1人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六)培养特色 本专业实行校企合作,跟国际著名企业ARM中国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面向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新要求的方向化特色化培养方案;以培养方向为指引,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以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推动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综合工程素质;培养新时代下新工科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一)基本信息专业代码:080705专业名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制学位:四年;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与传输等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能力基本原理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参与设计和研究能力、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科技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等工作,服务江西、辐射全国,能满足当代信息化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三)培养方向1、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 光学材料与器件方向可以使学生受到基本光学材料的制备、检测等光学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本训练,可从事基本光学元器件和微光学元器件、微纳结构、光学薄膜等相关领域的设计、制造与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2、光电信息与传输方向: 光电信息与传输方向可以使学生受到光电信息系统及光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应用及集成光电信息系统和光通信系统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从事光电信息与存储、光通信、光信息传输与应用等方面的系统及元器件设计、试验、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四)所授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5门学位课程及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制图与模型制作、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光学系统设计、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工艺实习等。(五)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强。现有专任教师10人、实验员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1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光电信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作委员1人。(六)培养特色 本专业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人生、学业、考研、就业等指导和帮助,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3、化学化工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380)

化学化工学院始创于1940年10月建校的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是学校最早的院系之一。院在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化学人的不懈努力,培桃育李,英才辈出,艰苦创业,硕果累累,已培养了近万名各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大部分已成为大、中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有的还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本科生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培养高素质化学师资、化学专门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和办学道路。力争把我院办成国内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平台,3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示范培育基地,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我院化学学科获江西省一流学科、四星级学科。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化学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工科硕士点,化学工程、学科教学(化学)、科学技术教育三个专业硕士点;拥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4门省级精品(优质)课程。 学院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充满活力,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在编在岗教职工总人数109人,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27人(二级教授8人),副教授39人,博士72人。 在科研方面,近年来,承担了多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二、三等奖多项。学院坚持基础研究突出创新、应用研究强化创造,在注重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我院现在形成了“糖”、“剂”、“布”、“膜”为主要的科研特色,即:以廖维林教授领衔的单“糖”化学和石油加工助“剂”的研究、以侯豪情教授领衔的纳米纤维“布”的研究、以陈祥树教授领衔的无机分子筛“膜”的研究,均处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在有机化学中的精细化学品、金属有机、有机合成、功能有机小分子、化学生物学等方向,在高分子化学中的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在分析化学中的生物纳米电化学等方面,在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颇具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承担了国家“863”重点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973”预研项目2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5项,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课题百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3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出版教材5部。 根据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自2013年以来,化学学科的学术影响力连续多年进入全球相应学科领域的前1%。 学院有多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建立了三个大型实验、生产基地,年产值超亿元,成为江西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和旗帜。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其中本科教学实验室面积为:0.6万平方米,科研实验室面积为:1.1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备,科研仪器设备较齐全。拥有核磁共振仪等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60余台(套),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近3000台(套),总价值近5000万元。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宗旨,始终贯穿教书育人,一贯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是学院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多年以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达40%,均名列学校前茅。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使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奋发向上的精神。 多年来,我院学生曾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江西青年五四奖章”、全省“十佳大学生”、“见义勇为好青年”、“江西省最美大学生”等荣誉称号;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获全国“挑战杯”金奖和省级一等奖多项,并于2020年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等优异成绩。化学化工学院已成为我省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

化学化工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以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契机,坚持苦练内功,强化特色,保持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传统、踏实的工作作风。“厚德、笃行、求真、崇美”。全院上下为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化学(师范类)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进行中学化学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二)所授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其相应的基本实验,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中学化学教学教育实习等。(三)就业方向面向中学、企事业从事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等。 ※应用化学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科学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研究、开发和管理。(二)所授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其相应的基础实验,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设备和工艺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工及其综合实验,化学工业实习等。(三)就业方向面向科研机构、环保和消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应用化学研究、管理,以及中等学校从事教学教研工作等。※材料化学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其相应的基础实验,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基础和综合实验,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设备,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基础,专业实习等。(三)就业方向光电信息、石油化工、轻工、工程塑料、特种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市政、建筑、消防等领域内行业的质量检验、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及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化工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其相应的基础实验,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过程设备机械设计基础。(三)就业方向化工企业从事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管理、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及产品研发;化工产品检验机构或公司从事化工产品测试、检验与管理;化工仪器、设备、化工软件公司从事安装、调试与开发、技术支持等。

14、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390)

生命科学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由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国际著名学者、植物分类学家胡先?博士创建。目前,学院现有生物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涵盖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12个二级学科),学科教育(生物)、生物工程等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建设有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等3个科学研究机构和江西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专门建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与工艺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信息学等本科教学实验室。 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各类省级科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等累计为32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经费总额达4000多万元,取得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科技成果。其中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发表论文900多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400多篇,获三大发明专利授权50多项。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讲师14人,实验技术人员11人,具博士学位的教师有56人。第七届和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通信评议专家1人,赣鄱“555”人才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江西省“双千计划”5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西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人。涂宗财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获省级创新团队称号。 学院一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室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学院本科生出国、考研录取率平均为35%,且质量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学校包括中科院各大研究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学生考研录取率始终保持在全校前列。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高,2003年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了江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2004年获得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最佳创意奖、全国铜奖。200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三等奖。2012年和2014、2016、2018年分别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铜奖。2015年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内选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铜奖。2019年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别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江西省赛金奖1项。2020年获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1项,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铜奖1项,江西省赛银奖1项,江西省赛铜奖1项。近5年来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3.05%,初次就业率稳重有升,就业渠道逐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生物科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方法,达到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受到生物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技能训练,同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工作,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和未来的学科教育专家的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方法,达到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受到生物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技能训练,同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工作,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和未来的学科教育专家的能力。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同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了解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5、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7、具有较强的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方向介绍:生物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揭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而揭示生命的本质。生物科学专业教育涉及诸多分支,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其相关实验技能,同时加强教师教育的基本素质培养。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隶属科类:生物科学类 主干学科:生物学 相近专业:生物技术 学历:本科 标准学制:4年 授予学位(学士):理学 毕业最低学分:160※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体系。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技能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教学或科研,以及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培养目标: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体系。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技能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教学或科研,以及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及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方向介绍: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体系。专业教育涉及诸多分支,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技能。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隶属科类:生物科学类 主干学科:生物学 相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学历:本科 标准学制:4年 授予学位(学士):理学 毕业最低学分:150※生物工程 本专业培养扎实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在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内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本专业具有基础面宽、应用性强、理、工交叉与渗透的专业特点,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扎实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在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内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本专业具有基础面宽、应用性强、理、工交叉与渗透的专业特点,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能力。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术;3、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4、熟悉与生物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当代生物工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方向介绍:生物工程是由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等相互交叉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性新兴学科,主要内容涉及生物技术新产品开发、产业化过程、生产工艺研究与改进、工程放大及设备选型等。专业教育领域主要包括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原理、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专业具有基础面宽、应用性强、理、工交叉与渗透的专业特点,旨在培养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隶属科类:生物工程类 主干学科:生物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相近专业:生物技术 学历:本科 标准学制:4年 授予学位(学士):工学 毕业最低学分:150※食品营养与健康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预防医学、食品科学、营养与健康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营养配餐、健康食品加工技术、中医食疗和保健、临床病人膳食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从事社区营养、健康教育、健康食品开发与设计、医院营养配餐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专业知识要求:食品营养与健康知识:掌握预防医学、食品科学、营养与健康学、营养配餐、健康食品加工技术、中医食疗和保健技术、临床病人膳食指导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营养与健康学、食品分析、食品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行业发展与相关领域科学知识: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及其加工特性,具有较强的食品营养配餐方案设计、指导,健康食品开发与设计,食品营养检测、评估的综合能力;熟悉食品营养与健康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方向介绍: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是由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基础医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复合性新兴学科。专业教育涉及诸多分支,包括有机化学、食品营养学、中医营养学基础、预防医学概论、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中医食疗与保健、健康食品设计、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基础营养学、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中医营养学基础等。本专业是工学专业,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隶属科类:生物科学类 主干学科:生物学 相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学历:本科 标准学制:4年 授予学位(学士):理学 毕业最低学分:150

15、体育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72665)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始创于1936年的国立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历经国立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江西体育学院、江西师范学院体育系和江西师范大学体育系等历史沿革,是国内办学历史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体育学院(系)。 学院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体质测试复核单位,现设有五系一部: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系、体育表演系、公共体育部、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青少年健美操培训中心、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与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现在招生本科专业有体育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运动训练(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600余人,函授生近200人。学院是全省唯一拥有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和体育学科教育硕士、高校硕士与体育硕士授予权的单位,涵盖学术型、应用型、全日制、在职等四个方面,现有在校各类硕士研究生27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成果较显著,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教师队伍中教授16人,副教授53人,硕士生导师6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的人数超过50%,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含在读)的接近20%,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一名、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一名,省级百千万人才一名,井冈学者一名,江西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近20名。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公开主编出版论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共发表论文380余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7项,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各类课题20余项,有近百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一、二、三等奖。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为宗旨,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并在探索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几年先后涌现出了杨文军、金紫薇、高优、吴玉兰、李荣祥、欧阳鲲鹏、劳义、倪振华、敖金平、寿?F超等50多位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办学以来,学院已面向全国输送万名毕业生,成为江西省竞技体育、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实践及科学研究中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体育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6年的国立江西体育师范专科班,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办学历史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专业。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60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本专业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第一名,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础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要求。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方向介绍 开设有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主项提高方向。 (四)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通识和专业两个模块,并按修习要求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五个类别。其中,体育学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基础、球类基础、体操基础、武术基础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五)师资结构 在师资方面,除了与体育学院其它专业实现师资力量共享之外,另有专任教师29名,其中教授9名,博士8名。 (六)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学历为本科,授予学士学位。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从事大、中专院校、中学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工作,又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体育俱乐部从事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社会体育指导与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自2001年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15年的摸索,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专业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第一名,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素质,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拥有较为突出的运动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同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行业经营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具有独立思考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体育相关问题; 3.熟练掌握至少二项休闲、健身运动技能;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指导、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市场营销和体育教学等方面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和计算机一级的要求; 5.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三)方向介绍本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社会体育理论基础,又有较高的休闲、健身运动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社团、酒店康体部、社区服务中心、大型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运动健身与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同时也可以在体育类企业中担任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四)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传统的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删除了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社会需求程度较强的课程。具体体现在: 1.公共必修:该类课程主要是由学校统一设定。 2.专业主干:该类课程是社会体育主要的核心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等。 3.选修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主要开设社会需求较高、普及面较广的项目,如轮滑、有氧健身操、动感单车、台球等。 4.实践环节:在实践方面,社会体育专业紧密联系市场,与南昌市的许多家健身俱乐部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既可以把实习单位作为锻炼、提升的舞台,也可以毕业后回实习单位工作。 (五)师资结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完全能满足教学、管理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大部分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下,年富力强,冲劲十足;从学历结构看,博士3人,硕士3人,学士3人,学历层次搭配合理;从职称结构看,副教授5人,讲师4人,从科研成果看,获得国家级立项2项、完成和在研省部级课题十几项。 (六)就业前景从就业前景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趋势较好,可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到各级中小学任教,也可以到各体育健身俱乐部担任教练,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  ※运动训练  江西师范大学自2004年设立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培养了奥运冠军杨文军、金紫薇、亚运冠军劳义等优秀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摸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培养思路和专业特点,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第二名,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定位:运动训练专业是教育学科门类下的以培养应用型体育训练人才为主,并能从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工作指导等方面能力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于基层体育专业训练实践和学校业余训练实践的需要,注重人才在科学训练能力、人文素养和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培养目标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专项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体育教学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多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专业。 2.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独立辨别并获取知识信息,计算机和外语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够能胜任基层训练工作的需要,能够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独立进行科研活动。 5.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6.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军事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方向介绍 运动训练专业标准学制4年,学生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招考项目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跆拳道、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划船、体操等。入校后学习以体育基础理论和运动专业理论为理论核心,以运动专项训练为实践核心,不断提高竞技和专业能力为宗旨,培养既能胜任教练员岗位又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师岗位为目标。 (四)课程设置 按本专业特点将体育学原理、运动生理学、运动竞赛学、运动损伤为运动训练专业理论主干课,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田径基础、球类基础为运动训练学生专业实践主干课,所设计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从拓宽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的。 (五)师资结构 本专业师资队伍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具备老、中、青梯队特征;博士、硕士、学士构建了学历特征,其中博士三人,硕士五人;具有教授职称三人。本专业教师队伍在竞赛和科研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形成了田径、足球、篮球、跆拳道等优势项目,构建了教学与训练、竞赛、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特点。 (六)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就业于各类学校、体校、运动队、体育俱乐部、公安、企事业等相关单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于2009年通过教育部审批,体育总局备案,成为江西省唯一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单招资格的高校。从2011年起,我校面向全国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学制四到六年,毕业时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具体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根据江西师大体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培养人才质量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注重特色建设,努力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专业在2018年全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第一名,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在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领域能够承担学校教学、专业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公安武警、高级安保、竞赛组织与裁判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够献身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 2、在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设通用的现代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课程,基本掌握社会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3、系统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熟练地掌握本人所选择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全面地了解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满足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 4、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具备“会练”,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会教”,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与管理能力;“会讲”,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写”,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5、能够进行终身锻炼和自我学习,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进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综合应用。 (三)方向介绍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2011年的新增专业,对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和舞龙舞狮高水平运动员实行单独招生,专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遵循文武并重,德艺双修,继承文化,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以中国武术为主干,涵盖中华民族民间体育和传统养生体育,坚持“一专多能”和“三基”、“四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该类课程主要是由学校统一设定。 2.专业主干:该类课程是民族传统体育主要的核心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等。 3.选修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主要开设社会需求较高、普及面较广的项目,如舞龙舞狮、健身气功、民间体育、江西地方拳械等。 4.实践环节:在实践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紧密联系市场,与西山学校、吉安文武学校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既可以把实习单位作为锻炼、提升的舞台,也可以毕业后回实习单位工作。 (五)师资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完全能满足教学、管理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大部分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上,结构不是很合理;从学历结构看,硕士5人,学士4人,学历层次搭配有待完善;从职称结构看,副教授7人,讲师2人,从科研成果看,获得国家级立项1项、完成或在研省部级课题6项。 (六)就业前景 从就业前景来看,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就业于各类学校、运动队、俱乐部、公安、武警、司法、企事业等相关单位。

16、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16)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创于1985年,办学三十五年来,秉承“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院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以“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培养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学院办学水平位居江西省前列,是国内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一、历史沿革 1985.05—1994.12,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1995.01—1996.06,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1996.07—2003.07,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2003.08—至今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二、基本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本科生1422人,统招硕士研究生211人,博士生5人,海外留学生85人。 现有3个本科招生专业, 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个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方向,2个博士培养方向, 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三、师资队伍 学院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在编在岗教职工总人数107人,其中:专职教师92人,教授16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6人,博士4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模范教师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江西省师德标兵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3人, 省高校“井冈学者”特聘教授 1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 2 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2 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 1 人。 学院现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6门省级精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年来,出版了8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省部级优秀教材,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四、人才培养 今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3个专业招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并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建设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6年在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中荣获全省第一名,于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优势专业,并于同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加强本科生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宗旨,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近五年来,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奖励200多项,成功申报学校实验开放项目、创新创业课题100余项,完成和维护校内外各类网站60余个,完成各种项目实训70余项。 注重研究生教育。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 2 门;着重加强研究生求实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江西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与省内外10多个企业建立了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基地;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国家和江西省数学建模比赛获奖40余项,参加江西省首届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竞赛获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初次就业率均为100%。 开展国际化办学。自201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华留学生。共有本科留学生95人,研究生留学生5人。在各类中外文化交流竞赛和展示中表现出色,取得良好成绩。 在几代计算机人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已培养了各类学生万余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勇于创新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和双师型计算机教育人才。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工作敬业求实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个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方向(现代教育技术),1个博士培养方向(中文信息处理),拥有 6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并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建设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并于 2016 年在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中荣获全省第一名,于 2019 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同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学院成为江西省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联盟牵头单位。 学院已建成江西省高等学校物联网与智能计算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性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分布式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和网络化支撑软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江西省高校软件科学技术中心。参与建设江西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形成了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体系与研究平台。 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了四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十余项。六、教学基础设施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是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软件综合实验室、硬件实验室、网络工程与安全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和物联网实验室,面积达3000平方米。学院为学生开设了自主管理的创新实验室和课外活动室。不断优化的办学条件为学院的稳步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保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本科)  本专业毕业生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硬件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学科的新发展,有较强的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能力。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调试、测试和开发的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科研和开发的基本素质。毕业生可在互联网IT企业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主要课程:信息技术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移动软件开发、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与结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方法、概率统计、人工智能、数据库设计、马克思主义原理、英语、法律基础、体育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本科) 本专业毕业生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硬件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学科的新发展,有较强的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能力;熟悉教育与管理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培养了教育科研方法,为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生可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互联网IT企业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开发和运维工作。 主要课程:信息技术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方法、概率统计、人工智能、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英语、马克思主义原理、体育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大数据科学和技术所需要的计算机、数学、统计、信息管理等基本素养,系统掌握了从结构和非结构数据中挖掘未知模式和有价值的信息的一整套科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数据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具备数据科学家的基本素质;熟练运用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可视化技术、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大数据技术,具备大数据工程系统架构设计、大数据系统集成、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大数据系统运维和数据安全等能力;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以及大数据的系统集成、数据分析处理与数据采集、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计算思维导论、信息技术导论、新生名师导航、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数据采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海量存储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计算统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并行计算与分布式计算(Hadoop、Spark等)、数据可视化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统计、哲学、英语、法律基础、体育等课程。

※人工智能(本科)  本专业毕业生系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坚实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机器学习、 数据智能、认知科学等新兴知识,掌握计算机智能软硬件、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众多先进技术,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并特别具备结合实际行业领域需求的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相应领域从事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的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模式识别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信号处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高等代数、离散数学、概率统计、运筹学基础、知识图谱、虚拟现实技术等。

17、地理与环境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41)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溯源于1942年“中正大学”史地组,1958年成立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经过几代师大地理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学院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领军阵地和江西省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中心,先后为省内外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一、专业建设地理学是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学院为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2年入选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1年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2017年江西省高等院校专业综合评估中全省排名第一。二、师资力量学院师资雄厚、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员工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余人,教授18名,副教授19名,博士生导师13人;国际欧亚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称号专家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2人,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三、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学院设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和地理标本陈列室、气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另外还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省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鄱阳湖吴城、都昌县等地建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基地。装备有ArcGIS、MapGIS等国内外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一批先进的环境分析仪器设备,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可充分满足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学生科研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荣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30余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第二课堂,成立于1996年“蓝天”环保社团是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调研和科普宣教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先后获 “全国母亲河奖”“湿地使者行动全国一等奖”“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江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誉60余项,已成为地理与环境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品牌。 2020年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入选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党支部工作案例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年来就业率、研究生录取率和出国留学率稳居全校前列。 四、专业介绍※地理科学(师范)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自1958年创办以来,致力于建设成为立足江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备“高尚师德、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掌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毕业生能够成为服务国家和引领地区地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卓越教师。本专业不仅为江西省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地理教师,近几年还为福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外省市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地理教育骨干教师。 主要开设课程: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现代教育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掌握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测绘、遥感、国土、国防、资源、环境、交通、水利、电力、地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工程技术应用与开发、技术管理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能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分为3个方向: (1)GIS开发:培养GIS软件开发人才。学生侧重学习GIS程序设计基础、GIS数据结构与算法、GIS数据库基础、GIS设计与开发、空间数据库、GIS软件工程等课程。 (2)GIS应用:培养GIS应用型人才。学生侧重学习GIS原理与方法、GIS软件与应用、空间分析、普通与专题制图、地理建模方法等课程。 (3)遥感应用:培养遥感应用型人才。学生侧重学习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软件与应用、遥感地学应用、数字图像处理、IDL遥感程序设计等课程。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素养,全面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能在环保、国土、地质、水文、农林、气象及工矿企业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生态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地资源学、环境地球化学、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等。

五、特色平台建设学院是江西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南昌分中心依托学院建设,设立了“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美联合湖泊-湿地-流域研究中心,中俄湖泊-湿地-流域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学科平台还包括: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重点实验室则设有鄱阳湖湖泊生态环境、湿地生态与环境健康、流域综合管理与区域发展、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等研究方向。学院依托各类学科平台,聚焦鄱阳湖研究,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规划,积极开展资源利用、环境演变、自然灾害、国土整治、人口与城市化、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使之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六、社会服务与科研创新多年以来,学院在区域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评价与规划、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应用和鄱阳湖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建模和集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区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获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课题评审一等奖,“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空间模拟”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国拨经费7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各类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合计70余项,各类横向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6200余万元。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400 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鄱阳湖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近百项。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影响评估、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市县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土地评价与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方面承接了100余项横向社会服务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学院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2013年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了中俄“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3年,学院与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校区(Texas A&M University Corpus Christi)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实施“3+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2017年,增设了“4+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此外,学院还组织了本科生赴美国中密执安大学暑期体验计划、“两岸四地”暑期夏令营、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地理实习等多项学生交流活动。学院近五年举办或协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和交流60余场。

18、城市建设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33、88120436)

城市建设学院是江西师范大学23个专业学院之一,办学渊源可追溯至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时期的土木工程学系。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已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现有4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乡规划、建筑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8人,博士20人。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及教改项目50余项,承担各类横向课题近150项,经费近3000万元;获批国家专利330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5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学生获“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国家金奖1项、银奖2项和铜奖1项,其他省级和国家级获奖100余项。 学院本科生办学规模800人左右,硕士生办学规模约80余人,毕业生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城乡规划设计院、风景园林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各类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部门、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等单位工作。毕业生就业面宽,市场前景好,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省内外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或骨干力量。 学院现有9000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有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有10个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力学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工程项目管理实验室、房地产营销策划实验室、工程造价实验室),有5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此外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含工程造价咨询资质)和江西师范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挂靠我院,是学校直属科研机构,每年承担了大量的横向和纵向科研任务,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建筑学 (一)培养目标 以“乡镇人居环境营建”为主题,确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承启历史,回应时代,立足地域,突出特色”的基本思路,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充满人文情怀、艺术特质与创新精神的职业建筑师和相关行业的综合型人才,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二。 (二)就业方向 专业毕业生一般就业于建筑设计部门、各类建筑公司或管理单位,从事各类公共建筑设计、住宅与居住区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古建保护、园林设计及室内设计等工作,也可从事有关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所修主要课程 画法几何、制图与阴影透视、美术(素描及色彩)、建筑设计基础、建筑构造、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法规、建筑师业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古建筑测绘、美术写生、城市建筑认知实习等课程,以及城市规划原理、绿化景观设计等相关课程。 (四)修业年限:五年 (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城乡规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掌握城乡规划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级综合型人才。本专业2005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16年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专业排名第一,2019年荣获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分为国土空间规划和景观规划设计两个方向。(二)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在城乡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风景园林、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等部门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规划管理和研究工作,参与区域规划、交通与市政工程规划、风景区规划以及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开发与房地产等相关工作。 (三)所修主要课程国土空间规划方向:城市规划原理、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设计(包括总规、控规、修规、村规)、城市设计、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区域规划、社区规划、空间规划GIS与大数据应用、美术(素描及色彩)、模型制作基础、高等数学等。景观规划设计方向:城市规划原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Ⅲ,城乡生态空间规划、风景园林种植设计、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数字方法与技术、风景园林表现技法、古典园林美学解析、村庄规划、建筑设计基础、美术(素描及色彩)、模型制作基础、规划CAD基础、高等数学等。 (四)修业年限:五年 (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工程管理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建设工程的投资、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领域和房地产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以及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从事教育和科研等工作。 (三)所修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图学、建筑材料学、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财务管理、建设法规等。 (四)修业年限:四年 (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房地产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相关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领域进行决策和从事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物业与资产运营、金融服务、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顾问咨询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管理、咨询、教学和研究等工作。 (三)所修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图学、建筑材料学、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金融、房地产策划与营销、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市场分析、物业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等。 (四)修业年限:四年 (五)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19、传播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54)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于1985年,初名教育传播系,是应江西省委、省政府要求,由国际著名传播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提议并支持所创建,下设电化教育学专业(现名为:教育技术学),主要面向各级教育机构,培养具有教育软件设计开发和系统维护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994年起,相继开办新闻传播类专业。1996年更名为传播系,2000年晋升为传播学院。2018年12月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校是教育部和中宣部首批开展的新闻院系与新闻媒体单位互聘交流高校,是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院是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单位、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媒体传播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江西省传播学会秘书处单位、江西省广告协会广告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承办单位。 学院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五个本科专业。现有一个艺术与文化传播二级博士点、一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点和一个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教育技术学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广告学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江西高等学校综合试点改革专业。2015-2018省级专业评价中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获江西省专业评价第一名,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获江西省专业评价第二名。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与教育技术学获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柔性引进南京大学丁柏铨等为学院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程曼丽为学院客座教授,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教授为学院学院名誉院长。学科团队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1人。近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2项、省部级课题48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高层次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本。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省部级社会优秀成果奖6项,部分成果获省部级主要领导3次肯定性批示。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总资产近1300万元,建有传媒实验中心一个,下属实验室共计13个,可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搭建了覆盖全媒体的实训平台,所有学生都可在平台上进行实训并得到相应的学分。 学院树立了“德育为先 素质为本 能力为重 实践为用”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乐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建设目标,构建了基于项目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积极探讨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体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绩突出。在201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我院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是我校和全省唯一一支荣获一等奖的队伍。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大广赛、“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中十余项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传播人社团先后获得腾讯新闻“谷雨奖”年度校园奖,全国高校新媒体“十佳原创内容奖”、中国日报“校园学报新闻奖”、中国日报“大学新闻奖”最佳新闻报道等荣誉。学生摄制的纪录片《郭庆?薄肥堑?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参加终评的22部影片之一,在第十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获“2015年度大奖(全国只有一个)”和“BIRTV最佳纪录片奖”;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经济新闻大赛、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中获专题报道类一等奖。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显著,学院开设了金牌记者实验班、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3+1协同育人项目,学生进校后,可以参加相应项目选拔。《基于模拟职业化训练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和《以能力为主线,多向融通式的 “四元六化八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教改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以学生的成才、发展和就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院多次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重视国际化办学,与美国杜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本科和硕士层面展开合作办学。

※广告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干培养具备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能独立完成广告调研、策划、创意与设计任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广告心理学、中外广告史、公共关系学、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体研究、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平面广告设计、广告媒体研究、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广告效果分析、消费者行为学、整合营销传播。(三)就业方向可以在媒体单位、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和制作以及营销策划、品牌管理、公共关系维护等工作。 ※新闻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新闻学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以及新闻策划、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业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新闻学概论、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与排版、中外新闻事业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评论、中西新闻比较、媒介经营与管理、公共关系学。(三)就业方向主干从事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新闻采写、编辑、评论、新闻策划、媒介经营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从事公关文秘工作。※广播电视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全球化、数字化和媒体融合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传播需要,掌握系统的广播电视传播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宽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和广播电视传播专业素质,熟悉广播电视传播的政策法规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电视摄像与造型、中外广播电视发展史、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编辑、广播节目类型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电视编导基础、电视新闻采写、电视新闻学、电视专题与专栏、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理论与实践、新闻伦理与法规、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课程。(三)就业方向能在广播电视台、视听新媒体、影视制作公司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策划创意、公关广告、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一)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影视传播机构和文化艺术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培养具备影视策划、创作与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影视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从事影视编导、策划、撰稿、编剧、制作、表演、主持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视听语言、中外电影史、摄影、影视剧作基础、影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影视剪辑技术与艺术、影视音乐音响、电视编导基础、纪录片理论与实践、影视作品分析、影视表演艺术等。(三)就业方向可以在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单位、影视制作公司从事广播、影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片及摄像、灯光、音响、剪辑、表演、节目主持等工作。 ※教育技术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干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学习理论、摄影、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电视制作基础、网页设计、Web程序设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维护、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线学习与人力资源开发、远程教育学。(三)就业方向可以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培训及E-learning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可从事数字资源和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以及在远程教育机构中从事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

20、国际教育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60)

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发展留学生教育所创建。主要负责招收和培养赴外留学生,招收来华留学生,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承担着学校教育国际化“桥头堡”和“试验区”作用。 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国情省情校情,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砥砺出“博采五洲、开物成务”的院训精神和“爱生尊师、开放进取”的优良院风。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785人,研究生34人,各类来华留学生近100人。学院是江西省外语学会商务英语分会会长单位,是获国家语委批准挂牌的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和考试基地,也是江西省汉办指定新HSK考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83名,专任教师7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博士34人(含在读),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校 “十佳百优”教师10人,星级课程教师17人。教师获海外硕、博士学历的有17人,90%的教师具有在国外留学、进修或访学的经历。还常年聘请外国专家及外籍教师10余人进行专业主干课程教学。 学院现有商务英语(跨国商务方向、国际会计方向和国际金融方向)、朝鲜语和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3个本科专业招收国内学生,汉语言等1个专业招收来华留学生,并有商务英语、日语语言文学、东南亚研究3个硕士点和国际投融资管理1个硕士方向。商务英语专业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连续3年被评为全校五星级专业,位列全国第六。学院还有1个外交部批准成立的江西师范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和1个校级东南亚研究中心。 学院与20个国家、地区30多所大学有合作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海波特大学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2018年和2019年韩国国立济州大学和国立全南大学优秀本科生资助项目。 近年来,学院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外研社杯”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二等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江西省高等院校“亿学杯”商务英语实践技能大赛特等奖。学院狠抓本科生教育教学和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专业等级通过率、考研(公)录取率和毕业生出国率稳步增长,仅2019年就有144名毕业生考上国内重点大学和境外知名大学研究生。 ※商务英语(跨国商务方向)专业(本科)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掌握英语语言和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国际法规、惯例和礼仪;同时具备较强的思辨与创新能力,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及商务实践活动;能胜任外经贸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三资企业或我国海外企业的商务经营、管理与运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门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英语语音与会话、商务翻译(口笔译)、英语语言学、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中国文化通论、英语国家概况、欧洲文化导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策划与管理、国际商业文化、电子商务基础、外贸函电、商业统计与分析、商务英语报刊与名著选读、英美文学概论、第二外语(法语、韩语、日语和俄语)等。(三)就业方向毕业后就业方向为涉外经贸部门、三资企业、跨国公司、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商务机构、学校,教育咨询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 ※商务英语(国际会计方向)专业(本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了解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掌握会计学基本原理,具备国际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对会计知识和理论融汇贯通的应用能力,熟悉资本市场运作及公司理财业务和国际经济贸易业务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毕业生要求掌握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中西方会计规范及相关法规,能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财务软件,具有较强英语表达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所授主干课程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英语语音与会话、国际商务导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金融学、中级财务管理、经济法实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国际会计、国际税法、审计学、电算化会计、统计学基础、会计英语、国际商业文化、国际商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三)就业方向毕业后就业方向为涉外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银行和跨国企业的涉外会计岗位,学校,教育咨询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 ※商务英语(国际金融方向)专业(本科)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熟悉国际最前沿的金融理论和技术、掌握大数据分析方法;具有专业英语水平,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和查阅文献资料并对第二门外语有一定了解;掌握国际贸易与金融投资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的法律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与金融投资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既具有前瞻性国际视野同时也了解中国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专门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英语语音与会话、金融英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商务导论、高等数学、统计学基础、跨文化商务交流、现代金融业务、国际结算、公司金融、外贸交易理论、证券投资与分析、国际融资、国际税法、第二外语(法语、韩语、日语和俄语)等。(三)就业方向银行、证券、基金、投资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的涉外金融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涉外金融岗位,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朝鲜语(朝英双语方向)专业(本科)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朝鲜语(韩国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韩国语语言文学知识与技能,同时熟知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知识,知晓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商法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晓国际商务规则、具备优秀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熟练运用韩国语从事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跨文化交流、商务翻译、涉外文秘等工作,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外向型、应用型韩国语专业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韩(朝鲜)半岛概况、基础韩国语、韩国语应用实训、韩国语语法精讲、高级韩语、韩语写作、韩国(朝鲜)历史与文化、韩国(朝鲜)文学简史、韩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汉韩翻译理论与实践、韩国语新闻选读、韩国(朝鲜)文学作品选读、经济韩国语、韩语词汇学、商务交际韩国语、旅游韩国语、朝鲜问题研究等。英语选修模块:基础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写作、雅思英语等。商务选修模块: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三)就业方向毕业后可运用韩国语、英语从事国家及地方外事、高校教学科研、国际贸易、跨文化交流、商务翻译、涉外旅游、涉外文秘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利用我校和美国海波特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势教育资源,并组建国内外一流的教师教育团队,深度渗透、交叉、融合,打造并形成“需、学、研、产”的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与育人特色,以工作坊制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设计人士走进课堂,结合国际专业赛事、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国际游学艺术考察等新型混合式教学形式打造国际设计师工作坊教学+国际专业赛事+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国际游学艺术考察育人特色,围绕文创产业、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品牌形象设计、新媒体设计等主要方向,为政府、国内外企业宣传策划部门、新闻出版传媒机构、广告公司等业务部门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意设计、策划管理技能,并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科研工作潜力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所授主干课程综合英语、素描(含透视)(外方课程)、设计色彩(实践)、造型基础、户外写生(实践)、插画设计、设计原理(外方课程)、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平面设计软件(外方课程)、排版与文字设计、界面与交互设计、数码摄影(外方课程)、图形设计、印刷设计、平面设计史(外方课程)、艺术史调查(外方课程)、广告创意与表现、数码艺术与设计(外方课程)、书籍设计、三维设计(外方课程)、品牌与形象设计、排版设计(外方课程)、展示设计、高级排版空间设计(外方课程)、视觉素养与设计过程(外方课程)、艺术考察、信息图表设计、高级研讨(外方课程)等。(三)就业方向毕业后就业方向为政府或国内外企业宣传策划部门、新闻出版传媒机构、广告公司等业务部门。

21、软件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72)

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是200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首批省级示范性公办软件学院。建院以来,为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起,学院主体迁至学校青山湖校区办学。截止目前软件学院教职工人数共63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教授3人,副教授18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博士27人,博士后1人,海外留学归国博士1人。 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设有“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个本科专业,2020年“软件工程”专业立项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设大数据技术,区块链开发与应用,互联网软件开发3个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044人、硕士和博士生65人。学院与英国莱斯特大学,美国硅谷大学等多家国外高校建立共建合作关系。目前已有近百名学生在国外知名高校留学深造。学院始终秉持学校“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围绕“新工科”建设,积极打造具有“三能”(“能教学+能科研+能开发”)和“三教”(“红色思政教育+软件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素质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被SSCI、SCI、CSSCI等收录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立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40余项,获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坚持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已经建成“2+1+1”的软件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产教融合+项目驱动导向”下的“全链条、协同式、网格化”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采用“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培养一流的工程型高级软件专门人才,所有学生在三年级跟导师进入按照企业环境构建的软件开发工作室,进行为期一年的项目开发实践教学。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等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近100项,省级奖项200余项。2018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创青春”挑战杯创业大赛公益赛全国金奖1项(填补了学校空白)、铜奖1项,2017年“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2项、铜奖1项,2016年“创青春”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钢奖2项,2016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3项。2019年学院算法小组在国际大学生程学设计竞赛(ACM竞赛)ICPC中获国家级铜奖3项。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截止最新数据统计,学院已有70余位同学通过可享受副高职称待遇的系统分析师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1500余名同学通过中级资格考试。学院与国内多家知名软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研和实训、实习基地。学院长年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软件专家来院兼职并举办各种前沿技术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学院大四学生普遍在公司带薪实习。在学院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理念指导,学院毕业生深受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的欢迎,一大批毕业生在微软、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搜狐、中国移动、北京银行等知名企业工作,学生毕业五年内平均年薪达20万元以上。加盟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搭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车,成为一流软件精英人才。※软件工程(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一)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以及数据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技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胜任大数据平台维护、业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以及大数据应用开发等工作的工程型软件人才。(二)就业方向可以在互联网、金融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大数据平台维护、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软件工程(区块链开发与应用)专业(本科) (一)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以及密码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技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胜任区块链的底层开发、应用开发、测试以及维护等工作的工程型软件人才。(二)就业方向可以在互联网、金融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区块链的底层架构开发、共识算法开发、应用开发、测试及管理工作。 ※软件工程(互联网软件开发)专业(本科) (一)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数学理论、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及互联网软件开发前后端技术,具有较强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较完整的软件项目实践经验、团队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软件项目管理体验,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软件工程问题,能根据技术发展演变完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迁移,以适应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需要,拥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在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胜任软件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服务及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工程型软件人才。(二)就业方向在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从事软件项目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管理及系统架构等方面工作。

22、财政金融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94)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始创于1949年,历经江西省银行干部学校、江西银行学校、江西金融职工大学等不同发展阶段。2003年4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成建制并入江西师范大学,正式组建财政金融学院,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亲自为学院成立揭牌。学院70年来,一直致力于金融经管人才的培养,迄今为止,已培养出3万余名金融、经济与会计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事业单位及许多著名的金融机构中,都可以看到学院校友的身影。正是这些校友,夯实铸就了我院人才培养的坚实底蕴,赋予了我院江西金融人才教育和培训“母机”之美誉。 学院现有3个系(经济系、金融系、会计系)、4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会计学ISEC)、1个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硕士点(应业经济学、经济决策与金融管理、会计学等3个学硕点和2个专业硕士(金融专硕、会计专硕)、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经济实验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以海归博士为主体的实体化、国际化的研究平台(国际金融研究院)。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17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老师6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并聘请了70多位著名的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国家教指委员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1人,校级“十佳百优”教师中十佳教师3人、百优教师7人,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1人。 学院现有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区域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应用经济实验中心,江西经济研究中心、制度经济研究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拥有4000余平方米的办公大楼,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约1000多万元,专业图书资料2万余册。 近年来,学院在金融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财务管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重点课题200余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出版著作30余部。 学院成立以来,先后成功举办“江西发展论坛”、 “江西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中宣部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理论研讨”等学术会议。 ※经济学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按照“厚基础、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卓越创新思维和宽广国际视野”,能够引领社会前行的经济人才。 规格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接受经济学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学生毕业时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经济法律法规;(2)掌握发展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法实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3)掌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4)了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最新发展,中国经济史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演变、经济思想史和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演变历程;(5)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掌握经济调查与论文写作的论文和方法;(7)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8)掌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9)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0)掌握经济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1)了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2)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13)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具备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分析的基本能力;(14)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15)掌握经济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经济调查的实践能力;(16)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1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方向介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从事经济、金融及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在企业、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经营管理和实务操作等方面工作,在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隶属专业类:经济学类。 主干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相近专业:企业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 学位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基础会计学、财政学等。 学历:本科 学制:4年 学位:经济学学士 毕业最低总学分:147

※金融学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实践能力,前瞻的创新意识和全球化视野,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中介咨询、专业评估、综合经济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在区域特色和国际化方面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综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规格要求:一般知识、能力、素养: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今中外人文、社会和科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自然环境与生态文明、法律与政治制度、国际关系与世界发展及祖国国情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常识,掌握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句法以及篇章的系统知识。了解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了解和掌握人的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熟识一般体育锻炼、身心康复及安全运动常识。了解美学美育基础知识,熟识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观点及其当代发展。 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基本的收集与判断资讯、适应社会生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及程序设计的一般能力。具备运动技能自学能力、体育项目的自我锻炼能力、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运动中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的调节能力,掌握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 具备感受美、欣赏美和初步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注重德性养成。志存高远、视野宽广、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具备健全人格、珍爱生命、责任担当和国家认同。具有自觉提升跨文化交流借鉴的意识,熟识外事礼仪,与外宾沟通交流得体自然。有自觉运用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一定的信息文化素养。养成以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主的运动生活方式,具有主动学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意志品质和健全体魄。具有高尚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情趣。 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财会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投资银行的基本概念、知识和业务的基本操作方法;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和运作方式方法;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证券投资的技巧;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经济调查与论文写作的论文和方法;金融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司金融学理论及在实践决策中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中央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业务的基本操作方法。文献查询和检索,获取信息能力;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建立模型,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能力;具备金融、财务、投资等业务处理技能; 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业务的能力;创新解决金融与经济问题基本能力;学科内、跨学科、跨文化背景合作的初步能力。 具备金融专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方向介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投融资管理单位以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从事经济、金融及管理工作。 隶属专业类:经济学类 相近专业: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 学位课程:金融学、财政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双语)、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金融风险管理 学历:本科;标准学制:4年;授予学位(学士):经济学;毕业最低总学分:147  ※会计学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 规格要求:一般知识、能力、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今中外人文、社会和科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自然环境与生态文明、法律与政治制度、国际关系与世界发展及祖国国情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常识,掌握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句法以及篇章的系统知识。了解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了解和掌握人的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熟识一般体育锻炼、身心康复及安全运动常识。了解美学美育基础知识,熟识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观点及其当代发展。 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基本的收集与判断资讯、适应社会生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及程序设计的一般能力。具备运动技能自学能力、体育项目的自我锻炼能力、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运动中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的调节能力,掌握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具备感受美、欣赏美和初步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注重德性养成。志存高远、视野宽广、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具备健全人格、珍爱生命、责任担当和国家认同。具有自觉提升跨文化交流借鉴的意识,熟识外事礼仪,与外宾沟通交流得体自然。有自觉运用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一定的信息文化素养。养成以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主的运动生活方式,具有主动学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意志品质和健全体魄。具有良好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 专业知识、能力、素养: 熟悉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熟悉并掌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专业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熟悉一般财务会计数据的分析。掌握财经写作、经济调查与论文写作基本知识与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国内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会计惯例。 具备会计手工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会计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财务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编制报表。掌握审计、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审计、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税务等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从会计系统中获取会计数据的能力,同时能够运用会计学和统计学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能力。 具备会计专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持续学习的精神;坚持会计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针对会计、管理特定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方向介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金融企业、工商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咨询等工作。 隶属专业类:工商管理类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 相近专业:财务管理、审计学 学位课程: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 核心课程即主干课程至少要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中级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业道德等知识模块。 学历:本科; 标准学制: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毕业最低总学分:147

※会计学(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简称“ISEC”)是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外知名高校和国际教育专家,遵循国家2010-2020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通过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共同研发并面向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从2019年起,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有会计学专业(ISEC),专业所在学院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一)项目特色 1、项目权威性高。经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江西师范大学引进并实施本科学术互认课程。 2、课程国际化强。采用国际化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程被美、欧数十所大学认可。 (二)培养模式 项目采取双向课程互认的管理办法,两种模式。 模式一:“单学位模式”。学生在江西师范大学学习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学制为4年,符合江西师范大学毕业条件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者,可获得江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模式二:“双学位模式”。针对有意出国学习的学生,在江西师范大学按要求学习2年后,符合境外对接院校录取条件的学生可申请赴境外院校继续学习本科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可获得境外院校颁发的学士学位。同时符合江西师范大学毕业条件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学生,可同时获得江西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三)课程体系 ISEC项目采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国际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包括中国价值观、明辨性思维、跨文化与国际视野、法律与道德、表达与沟通、学习与探索、适应与合作、创新与个人发展、健康生活与审美等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学历:本科;学 制:全日制国内学习4年(或国内2年+国外2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毕业最低学分:147

23、公费师范生院  (联系电话:0791-88300176)

江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院成立于2013年9月(始称免费师范生院,2018年更名为公费师范生院),是负责全校公费师范生日常管理、养成教育和协调专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公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养成、教师技能训练、生涯导航与学习指导及学生事务与管理等工作。公费师范生院下设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事务办公室、院团委等机构。目前,全院共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十二个师范专业1800余名公费师范生。已有4届1100余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业情况良好,在城区(含县城)学校平均就业率为96%,在重点中学或重点建设中学平均就业率为70%。 我院公费师范生教育以培养扎根红土地的卓越教师为目标,按照精英化、高标准的要求,着力培养“师德高尚、信念执着、涵养宽厚、专业精深、能力突出、特长鲜明”高素质教师,为造就未来的学科教学名师、教育管理专家和教育家奠定扎实基础。 公费师范生实行“师范生专业培养方案+养成教育特色模块”的培养体系,学生在完成各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的同时,修习《公费师范生养成教育特色模块》学分。养成教育特色模块包括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证书三个部分。其中,特色课程包括“推荐课程”和“院本课程”两类,院本课程包括师德体验课、班主任工作实务、学科名师和经典课例赏析、教育电影赏析、教育名著导读等。特色活动包括每周一誓(师德宣誓)、晨练晨议(意志锤炼)、每周一练/每周一辅(三笔字)、每周一诵/演(诵读与演讲)、每月一讲(杏岭讲坛)、教学工作坊(研究型教师专题)、每周一影(教育电影)、每周一歌(合唱团)等。特色证书是根据教师基本技能设置的、人人必须过关的技能项目,如三笔字、演讲、教学设计、模拟授课、课件制作、说课等。与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中的《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合格证书考核相结合。为了把公费师范生培养成具有教育家潜质的优秀教师人才,我们建立了实践取向课程体系、能力取向实践体系、素质取向养成体系,选聘优秀教师授课;为了让公费师范生具备卓越教师具有的“理想、习惯、意志、自励”四大成功要素,我们设计了素养堂、经典会、赏析台、训练场、文化角、创新团六大教育平台,构建了“常态训练、意志锤炼、素质养成、魅力塑造、自我发展”的养成教育体系,建立公费师范生技能训练电子档案和网络实训平台,努力为公费师范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 我校公费师范生教育工作得到了显著成效,得到社会的好评和政府的肯定,也引起了兄弟院校、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学生在东芝杯、田家炳杯、华文杯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截止2020年底,学生累计获得近300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在2020年“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5名公费师范生代表师大参赛,喜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获一等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二。在第十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2016级余前昱同学荣获化学组三等奖;在2019年“华文杯”师范生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中,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生物等5个学科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6项;在江西省学校共青团“微团课”大赛中,2018级欧阳玉莹同学获高校学生组一等奖。《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在2014年第30期专题介绍我校在公费师范生教育上的经验和成绩。副省长朱虹在简报上作出重要批示:江西师大公费师范生教育进展顺利,管理规范,成效明显。学校多次应邀在全国公费师范生教育经验交流大会上介绍经验。2014年11月、2019年5月《中国教育报》两次专文报道我校公费师范生教育试点主要措施和成效。2014年、2017年,我校公费师范生培养项目两度被教育部纳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9年7月,《基于教师元素养的“四维五自六全七化”师范生养成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文章来源(官网发布地址):http://zs.jxnu.edu.cn/bzslm.asp?id=9507

官网发布缓存图(部分):

江西师范大学各学院简介及所开设专业介绍

2022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资讯推荐

专业信息

更三高考为各位2022高考生提供江西师范大学2022年招生专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