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9级本科生马超一、朱晓露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ICESJournalofMarineScience(渔业学科Q1)发表题为“HeatsensitivityofmariculturespeciesinChina”的研究论文(DOI:10.1093/icesjms/fsab168)。文章综合评价了海水养殖物种对高温的敏感性,并进而评估和预测了全球变暖对海水养殖区域的影响。
水产养殖行业是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受气候变化、环保政策、土地和淡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海水养殖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在众多制约因子中,高温和全球变暖是影响海水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的重要因素,海洋高温热浪频发制约着海水养殖业发展,因此评估和预测主要海水养殖物种的高温敏感性对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计算了包括鱼类、贝类和棘皮动物在内的42种常见海水养殖物种的高温安全阈值(Thermalsafetymargin,TSM);结合养殖环境温度数据和生理数据,评估了易受高温影响的海水养殖物种、养殖区域和养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养殖物种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皱纹盘鲍和虾夷扇贝是对气候变暖最敏感的养殖贝类,红鳍东方?则是对气候变暖最敏感的养殖鱼类;江苏省部分沿海地区(31°-34°N)和渤海湾地区(38°-39°N)对高温尤其敏感,是养殖活动的“热点”区域;养殖模式中,陆基养殖模式(如池塘养殖和滩涂养殖)对高温最敏感,而底播养殖模式对高温具有最高的耐受性。该研究可服务于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为养殖活动的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框架和技术支撑。
大学院校在线查
有疑问就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