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全国人口排名2022最新排名 2022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哪里?_时事新闻

Ai高考 · 时事热点
2022-09-06
更三高考院校库

近几年,我国生育率年年创历史新低,但有的省份人生出生率还是在持续增长的。随着2022年的到来,大家对31个省市人口总数也是比较关注的。那全国人口排名2022最新排名是怎样的?31省份人口总数是多少呢?

一、全国人口排名2022最新排名

1.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一:广东省

常住人口12684万人,2021年增长60万人,出生人口118.31万人,自然增长4.52%.

2.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二:山东省

常住人口10169.99万人,2021年增长0万人,出生人口45.04万人,自然增长0.02%.

3.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三:河南省

常住人口9883万人,2021年增长0万人,出生人口79.3万人,自然增长0.64%.

4.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四:江苏省

常住人口8505.4万人,2021年增长28.1万人,出生人口0万人,自然增长为负1.1%.

5.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五:四川省

常住人口8372万人,2021年增长1万人,出生人口0万人,自然增长为0.

6.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六:河北省

常住人口7448万人,2021年增长为负16万人,出生人口53.3万人,自然增长为负0.43%.

7.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七:浙江省

常住人口6540万人,2021年增长72万人,出生人口44.9万人,自然增长为1.00%.

8.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八:安徽省

常住人口6113万人。

9.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九:江西省

常住人口4517.40万人,2021年增长为负1.46万人,出生人口37.7万人,自然增长为1.63%.

10.2022全国人口排名第十:福建省

常住人口4187万人,2021年增长26万人,出生人口34.5万人,自然增长为1.98%.

备注:以上图片来自中新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2022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哪里?

2022年人口排名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和山东,常住人口超过1亿。而纵览全国最新人口数据表,出生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省份就只有广东。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 ,照此计算,广东以一己之力就贡献了11%的出生人口。作为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人口表现一枝独秀,人口的流入功不可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10年来增加人口超过2170万人,为全国最多。

总得来说,全国人口排名2022最新排名是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河南紧随其后。但总体来看,经济发达省份出生人口还在持续增长,像广东、浙江、山东出生人口还是比较多的。

三、人口老龄化基本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

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

1、人口增长趋缓。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3]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

3、老龄化加速。(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将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二、趋势向坏的数据有:

1、少子化(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2、总和生育率极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中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5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资料1: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国名

普查时间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少子化程度

日本

2005-04-01

13.8%

超少子化

意大利

2003-01-01

14.3%

超少子化

西班牙

2003-07-01

14.5%

超少子化

德国

2002-12-31

15.0%

严重少子化

乌克兰

2002-12-31

15.8%

严重少子化

中国

2010-12-31

16.6%

严重少子化

俄罗斯

2002-01-01

16.8%

严重少子化

波兰

2001-12-31

18.2%

少子化

加拿大

2003-07-01

18.3%

少子化

英国

2002-06-30

18.6%

少子化

法国

2003-01-01

18.9%

少子化

韩国

2002-07-01

20.6%

正常

美国

2002-07-01

21.0%

正常

阿根廷

2001-11-17

28.3%

多子化

南非

2001-10-01

32.1%

严重多子化

印度

2001-03-01

34.4%

严重多子化

坦桑尼亚

2002-08-24

44.2%

超多子化

资料2: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年份

人口出生率(‰)

少子化程度

1949

36.00

超多子化

1965

37.88

超多子化

1970

33.43

超多子化

1975

23.01

超多子化

1980

18.21

多子化

1985

21.04

超多子化

1990

21.06

超多子化

1992

18.24

多子化

1993

18.09

多子化

1994

17.70

多子化

1995

17.12

多子化

1996

16.98

正常

1997

16.57

正常

1998

15.64

正常

1999

14.64

少子化

2000

14.03

少子化

2001

13.38

少子化

2002

12.86

严重少子化

2003

12.41

严重少子化

2004

12.29

严重少子化

2005

12.40

严重少子化

2006

12.09

严重少子化

2007

12.10

严重少子化

2008

12.14

严重少子化

2009

11.95

严重少子化

2010

11.90

严重少子化

2011

11.93

严重少子化

2012

12.10

严重少子化

(注: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 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年份

总和生育率(孩)

少子化程度

1950

5.81

超多子化

1955

6.26

超多子化

1960

4.02

严重多子化

1965

6.08

超多子化

1970

5.81

超多子化

1975

3.57

严重多子化

1980

2.24

正常

1985

2.20

正常

1990

2.31

正常

1995

1.56

严重少子化

2000

1.22

超少子化

2005

1.34

超少子化

2010

1.44

超少子化

(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2005年)

年份

总合生育率%

2000

1. 47

2001

1. 30

2002

1. 17

2003

1. 19

2004

1. 16

2005

1. 08

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这一数字震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控制少子化进程,促进适龄妇女生育”就成为了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厚生省因此紧急设置了“有关今后家庭及抚养孩子的谈心会”,该谈心会主要讨论: 从“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家庭生活”向“为了家庭生活的企业生产活动”的转变,今后要营造男女共同生育抚养子女的环境。并指出,教育、居住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女性分娩、抚养孩子与继续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轻人的单身化意识是当时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冲击就此拉开了日本政府与少子化斗争的帷幕。

日本当局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极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达到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内部文件就将少子化的严重程度,称为“静默发生中的紧急状态”。

资料6: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实际上,在现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经给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龄化社会的进程。少子高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为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其次,少子化对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高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该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显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6.7%(日日本内阁府网站)。

资料7:当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人口均衡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现状

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2022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时事热点

时事热点资讯栏目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热门资讯内容、热点写作素材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