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1
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荣耀归来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升空,中国人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又将向前迈进一大步,为“圆梦九天”再立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千年等一回。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司南、孔明灯,我们从飞天梦中看到了浪漫瑰丽的想象,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对梦想的坚守,也是我们对梦想艰苦奋斗的初心。从浪漫的想象到朴素的探索工具,是中国人丈量梦想的脚步,是中国人敢想敢做、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它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眼睛;一个民族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它是想象转化为成果的唯一途径。
星河滚滚入梦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把感性浪漫升华为科学实践的民族,从“玉兔何年上月宫,夜间捣药特无踪”到“嫦娥三号”驶抵月球表面;从“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在极富感情色彩的诗句中,我们找到了对飞天梦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表达,从一件件大国重器的问世中,我们找到了代际间的精神传承与接续奋斗,那是航天精神中的浪漫延续。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从巾帼不让须眉的王亚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吃苦的坚韧精神;从频繁调动重新清零、从头开始的叶关富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从为国家需求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领域完成多项首创工作的王希季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攻关的探索精神;从胸怀祖国,放弃国外优渥待遇,突破重重困难,登上归国航船的钱学森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奉献的无私精神……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学家脚步不歇,不畏艰难,义无反顾投身航天事业,他们凭借着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一以贯之,一路闯关夺碍,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耕耘,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浪漫坚守中,将科学的“荒漠”变“绿洲”,创造出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传唱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还将继续鼓舞和推动更多中国人迈入探索太空的大门。
涓涓不绝,流为江河;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一部中国人的“飞天史”也是一部奋斗史,唯有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才能浇灌出“浪漫的果实”,才能在勇攀高峰中越走越远。我们要从“航天精神”中堪破“浪漫”的终极奥义,磨炼一往无前的勇气,汲取苦战能过关的决心,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2
我们要从航天英雄身上汲取“我心飞翔”之力,在新征程中不懈奋斗、奋力前行。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勇飞冲天”的力量。
航天英雄心中有“九天之梦”,当他们穿着白色航天服出征,探寻浩渺太空,在太空迈出清逸飘然的步伐时,当他们挥动鲜艳的国旗向祖国报告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为他们鼓掌,都被他们不懈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所鼓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奋进征程中的“灯塔”,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之向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毅之志,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迈向远大征程,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斗志,在实践熔炉里经受考验,身经百战、烈火淬炼,始终勇立时代大潮,固牢思想根基、把稳奋进之舵,书写优秀的时代答卷。
实干的过硬作风,是“飞而不止”的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航天英雄们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凝聚逐梦力量,他们用实干去触碰梦想,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去圆梦,奋斗的号角在心中吹响,奋战的脚步从未停歇。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让他们夯实了“硬功夫”,磨砺了“硬肩膀”,让他们对航天任务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航天英雄身上的实干精神,勇于在事上练,保持始终如一的干劲,以“铁杵磨成针”的定力、“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干事创业,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夯实事业发展根基,在新征程中“飞而不止”,以稳健的脚步开拓崭新未来。
不懈的斗争精神,是“逆风向前”的力量。
征战太空,对于航天英雄们来说,既是职业,更是使命。他们把使命扛在肩上,从不言苦、从未喊累,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或挫折从不言放弃,就像航天员所说“打开舱门的那一刻,我没有考虑过生死,也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生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党员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苦练斗争本领,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大风大浪,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3
认真观看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相信大家被航天员王亚平体现出来的航天“巾帼力量”所震撼,我们要从天宫课堂中,汲取奋斗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执笔绘就“奋斗长卷”。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逐梦的力量。追逐星辰、遨游天宇是王亚平心中的梦想,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凝聚成奋斗的力量。训练的难度高、强度大,不仅考验着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精神意志,从水下训练到离心机训练场,王亚平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坚守、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推开梦想之“门”,汗水浇灌出梦想的花朵,实干铸实成功的基石,凭借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付出锻造出青春梦想。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奉献的幸福。巾帼不让须眉,王亚平为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备战的日子里从不懈怠,主动放弃了休息与娱乐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心无旁骛地进行训练,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这样说:“能够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为国奉献是最大的幸福,至诚报国是我们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责任。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学习的快乐。在承担航天员这项工作时,王亚平付出了许多高于普通人的努力,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积累出了成长的“高度”,能够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环境,出色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王亚平在学习中成长进步,让梦想从“萌芽”到“绽放”,在学习成长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调节压力,成为出色的航天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党员干部掌握工作技能、实践方法、发展经验的途径,是不断推动事业进步的力量。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4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_年。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5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就充满着遐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太空。但质疑的声音也逐渐传来: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劳民伤财呢?
时至今日,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纷纷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外太空,而太空广阔无垠,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如高真空、太阳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gps导航系统便离不开航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我们明天的。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6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7
刚开始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我们可真谓是三把钥匙挂胸膛——开心开心真开心啊!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同学们一路上就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一直听闻周氏家族的子孙个个业绩辉煌,但一直都没能见到过真人,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嘛!我的一颗好奇心让我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不过一会儿,报告厅到了,大屏幕上“国际航天航空专家美国前中国区大使周嗣良博士航天科普演讲”这几个大字就映入眼帘。可我放眼望去,却没有看到周爷爷的身影。找好位子坐好之后,我们焦急地等待着,不时地向门口张望。一分钟,两分钟……约摸十分钟过去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在众人的簇拥下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他缓缓地走上主席台深情地做着自我介绍。
原来周爷爷的曾祖父就是曾担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的周馥,祖父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周爷爷出生在天津,1956年开始在香港读中学。1963年在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读。周爷爷告诉我们在那里一到五年级的小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太空营活动,以提高儿童对航天知识的兴趣。1967年,周爷爷大学毕业,又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真让人敬佩!
“您知道为什么宇航员一次不能多上几个吗?”“因为人类离开地球就失去了引力,到太空上去对身体多少是有伤害的。比如钙质会流失,虽然我们有锻炼肌肉之类的,但还是不行,有的人从太空回来连路都走不了。”
“您知道在未来10年之内我们国家能否建一个太空空间站呢?”“关于这个问题嘛,美国是有经验的,如果他们愿意分享,那么是不需要10年时间的。”
……
面对一个个小航天迷的提问,周爷爷都一一详细地做了解答,我们更是听得津津有味。
腾飞的中国航天事业承载着人们的希望,飞向蓝天,飞向宇宙,去探索无穷无尽的奥秘!周爷爷的一席话让我们对未知的航天领域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激励着我们努力为梦想去拼搏。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8
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奋斗的真实体现。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将再一次实现新跨越: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研制,以实现运载火箭整体的“更新换代”;长征五号火箭将先后执行多个重要发射任务,支撑我国探月三期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火星探测器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重型运载火箭有望在2030年实现首飞,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9
神舟出征传递实干拼搏之力。星辰大海不会自己向我们走来,也不会主动面向我们变得越来越广阔,必须有我们自己去开辟、去拓展。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广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迈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有中国航天人踩下的坚实脚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亦呼唤我们靠实干拼搏,向着星辰大海前行。
神舟出征焕发开拓创新之力。“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而正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坚定不移开拓创新,不断破除“卡脖子”问题,勇于走向科技“无人区”,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持续进步,奇迹迭出。有鉴于此,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梦想必然要始终洋溢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善于创新的锐气。只有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才能跨越前行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前进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
回首来时路,艰辛而辉煌;展望未来景,任重而道远。神舟出征激荡迈向星辰大海的更强劲的力量,而我们的任何事业、任何梦想,也同样期待着我们以理想信念之力、实干拼搏之力、开拓创新之力,不断开启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10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11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大学院校在线查
有疑问就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