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长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震惊世界的奇迹。伟大的长征造就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风格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在阿坝州经历了长征过程中最艰难、最激烈、最漫长、最危险的战斗历程。阿坝州成为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人数最多、驻留时间最长、自然环境条件最恶劣、召开重要会议最多、党内反张国焘分裂斗争最激烈、军民关系最浓厚的地区,铸就了伟大的雪山草地长征精神,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为深入学习红军长征在阿坝那段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阿坝师范学院于2021年6月30日下午2:30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了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红军长征在阿坝的历史。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孙建平主持。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21巡回指导组线上列席并指导了学习会。
会议邀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振兴同志作了《“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圆梦想”——由红军长征在阿坝的苦难历程所想所感》的专题辅导报告。王振兴以毛泽东与张国焘的意见分歧为线索,回顾了红军长征在阿坝的概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张国焘严重威胁党的生命的政治事件给予我们的深刻启发和教训,还分析批判了当前社会中部分人群对红军长征错误认识的三种常见观点。
孙建平就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提出要求。一要学习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他指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部英雄史诗。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和血肉之躯,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我们党在思想上不断成熟,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历史表明,只有精神强大的民族、信仰坚定的政党才能经得起艰难困苦、风浪挑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得出的重要经验。长征精神是崇高信仰指引下的人类伟大壮举,是共产党人创造的奇迹,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他强调,当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和推动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在新时代,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特别需要我们传承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牢固树立坚如磐石、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取得新成就。
二要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孙建平讲到,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近85年,但伟大的雪山草地精神一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从红军长征到抗震救灾,从抗洪抢险到抗击疫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阿坝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奋斗,军民同心、生死与共。我们要以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好阿坝州的红色教育资源,认真学习革命先辈的顽强精神和英雄气概,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磨砺意志、锤炼党性,在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中展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要实践长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孙建平指出,红军长征在阿坝期间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火种。红军途经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当地老百姓积极宣传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帮助少数民族建立革命政权和武装、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尝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另一方面,红军长征经过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物产不丰,粮食短缺,群众生活贫困,但少数民族群众竭尽全力为红军提供粮草衣物,冒着生命危险,妥善安置、细心照料红军伤病员,纷纷参战支前,给红军做向导、运送粮草弹药;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为红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各族人民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给红军以最大的支援和帮助,与红军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为红军长征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长征胜利。他特别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任何历史时期,民族团结是夺取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我们要牢牢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主动开拓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和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师生灵魂深处,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开展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产出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不断提升学校“四个服务”能力,为推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工作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编辑:查旺斯基)
大学院校在线查
有疑问就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