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苏轼【寄黎眉州】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

Ai高考 · 古诗词
2023-03-04
更三高考院校库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译文/注释

    【注释】
    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在密州任上,密州在胶西。黎罅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故称“黎眉州”。
    ②西川:四川西部。苏轼的故乡眉山和诗中提及的瓦屋、峨眉两山都在西川。
    ③春秋学:黎罅精研《春秋》,当时执政的王安石素不喜《春秋》。
    ④六一: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曾以“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向英宗推荐二人。
    黎眉州:指黎錞(chún)。黎錞,字希声,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因称“黎眉州”。眉州,在今四川境内。
    胶西:胶河以西。当时作者在山东密州认知州,密州在胶河之西。
    瓦屋:山名。今属四川眉山市洪雅县,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全文赏析

    诗人在胶西的高处举目西望,夕阳映照着孤云的地方,应该就是家乡四川眉州了,那里有好朋友黎錞。“孤云”“落照”是作者内心落寞的外化。瓦屋山上堆满春后的雪,峨眉山下了好几天的雨,一片翠绿。这里,作者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写故乡瓦屋、峨眉二山的雨与雪,借以表现对好友绵延的牵念。两地相隔,两心相印。

    首联、颔联铺垫后,颈联笔锋一转,指涉现实,感叹人事,惋惜如今的文人再也没有像欧阳修那样的贤者了。黎錞擅长经学并有所成,但王安石素不喜经学,不以《春秋》之学为然,黎錞自然不入他的法眼。欧阳修则赏识黎錞的经学学问。欧阳修对苏轼和黎錞有知遇之恩,所以苏轼才发出如此感慨。尾联,作者安慰朋友并期待:等我像陶渊明当年一样归隐后,咱们再一起赋诗、品酒,共度岁月。

    诗歌通过将瓦屋山和峨眉山对举,魂牵梦绕的家乡山水、昼思夜想的朋友宛在眼前。在对好友惺惺相惜的惦念中,也表达了对共同恩师欧阳修的怀念。

    诗人虽有感伤,却并不沉溺其中,全诗情感跌宕、放达落拓。时而婉约,时而豪放,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第二句承前句“望西川”,描述西川景象,“应”表明“孤云落照”是作者合理推想的西川的景象。

    颔联通过想象描写瓦屋、峨眉的景象,这和《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写景角度相同。
    颈联抒写作者的复杂感慨,既包含着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黎錞的同情,也表达了对乐于提携士人的欧阳修的怀念。
    前四句侧重于描写景物,画面感极强;后四句侧重于抒发情怀,感情浓烈。写景与抒情密切关联,全诗章法井然。

    诗的结尾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你暂且等着我回归家乡田园,到时我们一起趁着美好时光饮酒赋诗。情感:表达了作者因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而产生的思乡、归隐之情,以及对黎錞的友爱之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为苏轼在密州任上时寄赠眉州知州黎錞。

    2023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古诗词

    更三高考古诗词频道整理了古诗词名句、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大全,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