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2023年红楼梦的读书笔记(大全9篇)

微高考 · 范文大全
2023-11-16
更三高考院校库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一

明清小说,流芳百世。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描写世态炎凉最突出的当属《红楼梦》,《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书。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金钗”非常出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温柔大方、贾元春的高贵、王熙凤的泼辣……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变得多愁善感,对《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字似乎都变成了一幅幅图画,令我心旷神怡。

最令我难忘的,应是“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林黛玉是一个娇柔多姑娘,她纤细的身材在花丛中清扫桃花,收集到一个囊袋里,然后埋在地下。这时宝玉出现了,两人戏看《西厢记》、戏谈《西厢记》,以崔莺莺、张生互喻。人物形象的刻画惟妙惟肖,真是精彩至极。而“宝钗扑蝶”却更有一番风味。宝钗拿了一个扇子,轻轻扑着蝴蝶,可那时玉蝶却如同一对蟋蟀,似乎一闪一闪地跳着往前跑。宝钗那妩媚的身姿一跳一跳地远去,灵巧、可爱。此时的宝钗,没有平时的庄重,一点也不比黛玉逊色。

最后,贾府与王、史、薛这四家都收监的收监、抄家的抄家,也应了前文“护官符”中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实,《红楼梦》中蕴含着许多道理。不能强求的事,千万不要勉强。不能去做坏事,做了一件错事就要弥补,不能隐瞒,那样只会一错再错,满局全输了。做人也要随和一点,如果不给人留面子,就处处碰壁,倒霉的只有自己。

《红楼梦》,你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记住了,你的“木石良缘,金玉良缘”我也记住了,你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更是记住了。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二

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

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表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己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之人。

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美好的憧憬与爱情,但妙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三

《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娇杏,从谐音上来看是侥幸,原著中对她直接的表述,结局是很幸运的,好似完全因为天上掉了个大馅饼,砸中了她,使得她从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比起出身比她高贵、姿容比她秀丽、才情比她高超很多的那些贵族小姐们的命运,她实在是太好了,貌似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

可是事实果然如此吗?恐怕也不尽然。

《红楼梦》原著中首次出现娇杏的章节叫做《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娇杏本是甄府的一个普通丫环,那时香菱还是甄府的小姐,叫做甄英莲(真应怜)。贾雨村是暂住甄府旁寺庙里欲赶考的书生。一日,贾雨村在甄府见到一个采花的丫环,那丫环要回去的时候,却把眼睛向他这里看了两次,似乎对他有所瞩意,贾雨村便以为这女子有意于他,狂喜不尽,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的知己。彼时他不过是身无分文的一介书生,前路茫茫,平常又无人看顾,这生得仪容不俗的丫鬟,这样瞩意于他,难免有些想入非非,飘飘然了。这种情结便是《聊斋志异》里众多书生的共同心声。

贾雨村在书中逐渐蜕变为一个饿不死的野、没人伦的下流种子、最是擅长阿谀奉承和颠倒是非的、腹黑心狠的官场人士。可是在未经官场熏染之前,他还是一个标准的读书郎,有着知识分子的抱负和清高,最是难得的是,他刚入官场还不忘先前见到的那个颇有几分姿色又对他非常眷顾的丫环,于是求聘了那丫环,娇杏还特别有福,先做侧室,一年便生一子,又半载,原配夫人病死了,她便扶正成为正室夫人了,她的身份便从小丫鬟跃升为正牌官太太,一下子,生活从底层到达了云端。

娇杏此后的命运书中就没有写起了,可是我们可以根据贾雨村的生活变迁来揣测她的命运,恐怕也不会特别好。这个说法,基于以下的推测:

一是她始终保持正房太太的身份,但是生活谈不上什么幸福。以贾雨村的行径和思想变化,结合当时社会的普遍婚姻状况来看,贾雨村再娶几门小妾,或是到风月场上去厮混,是合情合理的事。根据《金瓶梅》中妻妾之争的情况来看,娇杏出身低微,假如再没有压服众位妾室的水平和能力,那么这个正房也会经常受气的,也逐渐会失去正房的威仪。而如果她能够继续保持正房地位,也将会老大寂寞和独守空房。即使王夫人有那么显赫的地位和一位成为贵妃的女儿,也不过是独守空房。

二是随贾雨村的宦海沉浮而不得善终。贾雨村虽然深得为官之道,又会傍上有权势的人,但是最终还是获罪,被充军发配了。在原著开篇解释〝好了歌〞中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之句就是说他这样的人的结局的。那么作为他的夫人娇杏,罪犯的家属,或是被卖或是做苦工或是充作官妓。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好的,都是先喜后悲大起大落的人生。也许按照一个丫鬟正常的命运走向,配个心地还好的小厮,正正经经过一种平淡的生活,既不登高,也不会跌重,也许好过她这样的命运。

因此,这样看,娇杏其实并不是书中侥幸获得好结局的女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已为《红楼梦》中的红颜奠定了命运的主基调。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四

读到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有疑问。照理说,香菱是薛家的丫鬟,近水楼台,香菱找宝钗教她写诗会更方便,怎么倒是找离得远的黛玉呢?舍近求远,所为何来?让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吧。

1、事实上,香菱是求过宝钗学诗的。

话说薛蟠随张德辉出了门,宝钗便提出“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香菱自是满心欢喜,并趁机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听这话,宝钗是委婉拒绝了香菱学诗的请求。在宝钗看来,香菱学诗是“得陇望蜀”,把一众人等关系协调好才是正事。正合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典型儒家价值观。这种观念,在宝钗是偶然还是常态?这就要看宝钗的成长历程。

薛宝钗父亲在的时候,极爱此女,让她读书识字。自父亲死后,哥哥薛蟠弄性尚气、淫佚无度,不能安慰母亲,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凿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可见宝钗是个明理懂事的女子,很能看清现实,选择对家庭对生存而言更重要的事,而不是耽于读书、耽于幻想。

再看《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来怡红院看宝玉,又遇上贾雨村来访,要会宝玉,宝玉不愿去见,湘云便劝了些“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为宰的人们,谈谈讲讲学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之类的话,宝玉即刻翻脸。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由此可见,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入宝钗之心,宝钗虽然读过书,主张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但并不推崇女孩子读书,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社会儒家价值观的铁杆粉丝、有力拥蹵,所以香菱学诗的请求被她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驳回,而建议她去做好人情世故这篇现实文章。

2、再看黛玉这边,黛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诗篇。

不管是神话中身为绛珠仙草,承天地之灵气,甘露之灌溉,还是现实中如娇花照水如弱柳扶风,敏感细腻,纤弱多情,都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且看她的菊花诗、葬花吟,都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化境!再看黛玉香菱同为孤女,命运多舛,自然同病相怜。故香菱跟黛玉提起学诗的事,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其实是毫不犹豫地满口应承了!

虽然黛玉知识没有宝钗多,但黛玉在做诗方面比宝钗更有才气。

黛玉有诗才,在教香菱学诗时也体现了出来。“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些言语体现出黛玉读过很多书,而且有了自己的作诗的经验和体会。

而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黛玉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再三鼓励香菱去思考去琢磨,自己体悟写诗的方法。在黛玉的提点引领之下,香菱作诗的水平迅速提高。这固然跟香菱本人的悟性和对诗的痴迷脱不了关系,跟黛玉这个好老师的引导自然也关系重大。在这里,林黛玉不再是那个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说话尖酸刻薄的林黛玉,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才气、平易近人、耐心称职、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而当香菱学诗学到痴痴的、做梦都在作诗的状态的时候,“宝钗因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儿家,只管拿着诗做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这再一次明显体现了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跟林黛玉的再三鼓励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可以说,宝钗活在现实中,接地气;黛玉活在理想里,有诗意。不过诗歌之于黛玉香菱而言,也许正是她们短暂逃避苦难现实获得心理安慰的精神港湾吧。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五

世间本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的事物终将由繁华走向败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向我们讲述了其中的泪与笑。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则是痴和傻,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或许真如有人所说的那样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吧!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时代造就了这场悲剧。读罢《红楼梦》,林黛玉那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令人记忆犹深。一段:“花飞花落花满天,红销香断惹谁怜”更是令人疼惜。不过最后却落得个含恨而终。我觉得黛玉的死亡就应该是泪尽,泪枯而终止自己的一生,文章当中的一句:欠泪的,泪已尽。也能说明黛玉是下世还泪的,泪已还尽,便生无可恋了。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它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六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部著作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十分聪明,薛宝钗十分大方,王熙凤精明能干……我形象最深入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总会让人对她发生爱怜,很多事都会使她落泪,这个灵敏的女孩让我无法忘掉。

文中,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让我觉得他不虚伪,。他不爱读书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不想为了所谓的官而装虚伪。他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扯谎,他能和黛玉以及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处的联系很好,是由于他能读懂她们的心里,能看到她们的心里。贾宝玉无为却仁慈实在。

文中从前的宁荣二府多么富贵,单单一座大观园就让人惊叹。但是就由于晚辈太爱财,无视律法,不知满意,不思进取,才会衰落。

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奇特的书。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爱,但是当我读完一章的时分,不知不觉被里边详尽形象的描绘招引。他带我走进古人的日子,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情明显的人物,还有一首首美丽的诗词。以我现在的常识,还无法更深的解读这本书,但我仍然被它所招引。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七

如果没有生在世家,没有经历过由盛到衰的过程,也断然不会写出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那么多人物的不同命运、不同悲剧。也断不会把世间人情冷暖,写得那么深沉、那么悲凉。

元春省亲无疑是红楼梦里最大的喜事。“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一方面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足以说明皇帝对贾家的厚爱,容许元春省亲更是莫大的恩赐。元春省亲在大的方面来说一种赏赐,更多的是贾府地位上升的一个象征。作者把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景象写得淋漓精致。另一方面,是亲情方面的原因,骨肉团聚,在平常人家最基本的相守在他们看来竟是奢侈的,想来这才是作者的重点。

那么红楼梦里的大悲之事是“秦可卿之死”吗?好多红学者都习惯拿可卿的死来探究元春的升职,来探究红楼背后的奥秘。刘兴武先生的“公主论”就认为,是元春的告密导致了可卿的直接死亡,那么可卿的死亡和元春省亲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可卿死亡之悲产生了元春省亲之喜,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一直认为,红楼梦里的大悲是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进馆联诗悲寂寥”。这一回,作者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开篇就写贾母见凤姐、李纨病着,薛姨妈宝钗二人又不在,在那个合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赏月,贾母开始感伤,病的病,弱的弱,竟不如往昔热闹了,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贾母已感贾府的颓势。品笛喝酒,喝道中间竟流下泪来了。而后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最后二人和妙玉在栊翠庵聊天,相互取暖,悲凉至极。这才是大观园里最悲凉的夜,与前面热闹的大观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总在想,曹公晚年孤苦无依、再写这种对比、这种反差。心里对亲情对骨肉团聚的渴望。

元春省亲,是何等热闹、何等荣耀。骨肉团聚,元春忍悲强笑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聊天,湘云说,“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读到此处,泪落如雨,元春的不遂心、黛玉湘云的不遂心、老太太的不遂心,想来也是曹公的不遂心吧。

曹公借贾母之口说,“可见天下的事本难十全”。却借黛玉之口说:“事若求全何所乐”。两种心境完全不同,贾母是客观接受,而黛玉是主观接受,层次更高。

我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是宝玉在这两个重要场景都没有出现,或者确切的说,他并没有“参与”。元春省亲,大家都高兴,独他闷闷不乐,因为秦钟之死,他自身本能的躲避这种热闹;而在中秋赏月,他也因晴雯的病,早早睡了,没有参与这样的悲凉。这实在又是作者的别有用心。大观园里众人的.高调的乐与喜总与宝玉悄然的落寞放在一起来写,我有时候一直在想,曹公在经历人生大喜大悲之后,内心应该是平静的吧,都说喜剧其实是最深的悲剧,红楼高调的乐与喜背后都隐藏最悄然、最落寞的悲凉。

红楼开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秦可卿的死。从可卿的棺木到贾蓉被封为龙禁尉,从来的官员品级到贾府的排场,无不在彰显贾府的地位与权势。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宝玉的婚事。所以,我个人认为曹公写可卿之死是有伏笔的,这样盛大的场面为得就是写后来宝玉婚事的简朴。贾府被抄宝玉犯病,在这样仓促的情况下,宝玉的婚礼必定是潦草而简单的,这样的对比也足见世家每况愈下的人情冷暖。

而这两件事情,宝玉都是主角。从闻可卿之死宝玉吐血到宝玉和宝钗成亲,他一直是中心人物。而这都是宝玉的恨事,可卿之死对他的冲击是比较大的,这是他第一次接受一个美好的女性被摧毁。黛玉离世,不得不与宝钗结婚,也是对他最后的打击。

我觉得红楼梦里最有意思的两个人就是香菱(英莲)和娇杏。他们两个本是主仆,都跟贾雨村有密切的联系。雨村当日穷困潦倒,都是香菱之父甄士隐屡屡资助,雨村也是在那个时候偶然间邂逅了娇杏,只望了彼此一眼。就此二人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莲走丢,被拐子拐卖,最后被薛蟠带到贾府。而娇杏在大火之后,随甄士隐夫妇回到他的岳父封肃家,后被一乘小轿送到贾雨村府邸,生了儿子,被扶了正。自此主仆身份颠倒。这是最极致的悲与喜。我们把英莲的悲总结为“有命无运”;把娇杏的喜归为“侥幸”。

宝玉的悲喜都离不开世间美好的女子。“我看见女儿便清爽,看见男儿便污浊”。它的喜在于他遇到了那么多的女子,贤惠的袭人、直爽的湘云、爱他懂他的黛玉、红颜知己妙玉等,是他们满足了他当保护伞的这个欲望,而宝玉的悲也在于他最后眼睁睁看着一切美好在他面前转瞬即逝,而无能为力。一次次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他的无能为力是无奈的、是心酸的。这个悲剧从可卿之死便开始了,金钏投井、晴雯被逐、黛玉离世。

特别想用一句名言来形容宝玉,“我从未长大,却从未停止过成长”。

纵观红楼全书,写得都是悲与喜。宝玉的悲喜、黛玉的悲喜、四百多小人物的悲喜、整个贾家的悲与喜,以及上流社会的悲喜,乃至与社会的悲喜。这所有的悲喜交织在一起,就成了红楼,成了人生。然每个读者总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读懂这世间悲喜。这也是红楼之所以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读红楼,常想起黛玉的“事若求全何所乐”。红楼残本也不应该是天下恨事。相反,因为后四十回遗稿,众多红楼爱好者对红楼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探索,对红楼背后的人性与人生的悲喜产生了思考。实在是欣慰的。这样红楼的悲喜就有祸福相依的味道了。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八

说起《红楼梦》就让我想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泪是为谁落的?为何是辛酸泪?一本《红楼梦》写尽了悲欢离合,道尽了女性的悲惨命运。

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女子:她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是她牵动着我的心,让我一边赞叹她的才情,一边为她的命运担忧。就这样我读完了《红楼梦》。林黛玉成为了我最喜爱的红楼女性。

在大观园里可称得上是美女如云,可她自有一种与别人不同的美。清秀,优雅,还有些许孤傲。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论文学修养这自然不输给众姊妹。其实林妹妹也是个热心肠的姑娘,只是她很少把她的热心,和善摆在桌子上供大家赞赏罢了。

我一直很佩服她的文学修养。先暂且不说她的诗作,单是平时说话那一语双关的词句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么含蓄又丝毫不减语言的效力妙语也就只有她才能说的这般动人。她的《咏白海棠》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联想丰富自然,堪称是佳句。她的诗总给人一种风流别致的美感。但也有深沉悲伤的。《葬花吟》中“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道出了人生青春的短暂,对未来时光无限的忧愁。“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唱出了高洁的志向,不屈的性情。每每读到这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瘦弱的女子独自站在树旁轻声叹息,落花纷纷扬扬的和着她的泪花一起飘落。这落花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竟如此的相似!她的见解是高于这个社会的,她的思想是先进的。可惜没有人去重视。只有一个宝玉和自己是知己。在这样的社会里又怎能让这个高洁的姑娘得到幸福呢?而这一切又岂是她能够改变的呢?所以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可悲!可叹!

林黛玉算是曹雪芹塑造十分成功的人物,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们的心。没有人能否认她的美貌,很少有人不折服于她的才情,但总有一些人说起她的性格就用小心眼儿、刻薄、娇气来形容。我认为这有一些。人们总会忽略她的身世,她现在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一个孤儿,这是对她最真实地评价。

距离第一次读《红楼梦》时间已过了很久。这次重温的故事,重逢的主人公都给我带来了新的感悟。唯一不变的是:我依然喜欢那冰雪聪明,充满灵气的林黛玉。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篇九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写成于清朝,书中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被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评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作品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过程及原因。

在里面有四大家族,四春,四宝,四薛,四烈婢等等,很多很多流传的代称,几乎都是有关四的,可是我就喜欢独一无二的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王熙凤,史湘云,秦可卿,李纨,贾巧姐,妙玉。

这本书不仅是好书,还是一本体现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书呢。

*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数据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2023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范文大全

更三高考范文大全栏目为大家提供各类常用范文、读后感演讲稿、思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