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年度十大热点人物素材,值得写进高考作文!

微高考 · 2024高考综合
2024-01-07
更三高考院校库

年度十大热点人物素材,值得写进高考作文!

这一年有哪些留下印记的年度人物?本文带你一起回顾!把这些人物写进作文,阅卷老师一看就想给高分!

01

桂海潮:从小镇青年

到摘星星的人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在这次任务中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这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载荷专家的“首秀”。从山里娃到航天英雄,很多人感慨桂海潮是现实中的“爽文男主”,但是从山村到宇宙那条曲折的道路,“爽文”二字远远无法概括。

1986年,桂海潮出生于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施甸县过去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积贫闭塞的环境中,桂海潮紧紧抓住读书这根绳。他每天早出晚归,晚上熄灯之后,他就闷在被子里,偷偷地打起手电筒,对当天学过的知识查缺补漏。当时教学条件不好,用录音机播放英语磁带,经常绞带,几番折腾下来,老师们干脆不放听力了。桂海潮就找到老师借英语磁带,拿回家录下来再听。走出小镇后,9年时间里,他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进行博士后深造。农村孩子与广袤的宇宙,看似十分遥远,可他却用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缩小这之间的距离。

年度十大热点人物素材,值得写进高考作文!

【速用示范】

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读书,或者说学习,不给自己设限,任何地方都可以是通往星辰大海的起点。当一个人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化作冲天的烈焰,能将他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星辰大海”,我们就不能不深信:“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因为刻苦学习,桂海潮最终走出了大山,从一个农村娃到教授、博士生导师,最终实现梦想,奔向太空。历经了多年的洗礼,传统意义上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唯读书论”已经被祛魅,取而代之的是铺洒在每个读书人身上的知识的光辉,以及由此得以实现的艰难却仍然有意义的认识世界并为此奋斗的历程。

02

董丽娜:失去光明,

也可以用声音拥抱梦想

“未来愿我们无论在何方,都心怀梦想,坚持热爱,永远脚踏实地,淡定从容……”

中国传媒大学的2023届毕业典礼上,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2023届硕士毕业生董丽娜上台,手摸盲文,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这个曾被劝推拿才是出路的盲人女孩,如今成了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生。董丽娜出生在农村,患有先天弱视的她在10岁那年彻底失明。在大连盲聋学校,董丽娜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并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馆藏的几百本盲文书籍。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播音主持结缘。在从事按摩推拿的三年间,董丽娜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播音和英语的学习中,同时也积极联系各个大学,询问是否有继续教育的机会,让她失望的是,得到的回复无一例外都是拒绝。即便如此,她仍然积极参加各类朗诵大赛,努力尝试各种方法为自己争取。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不懈坚持获得了公众关注及舆论支持,也最终打动了北京教育考试院。之后,她凭借超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考上中传媒播音专业研究生。

【速用示范】

于逆境中自强不息

人如航船,行于命运变幻不定的波涛之上,不可避免会遇见颠簸起伏乃至疾风骤雨,但生命的力量往往就在这些无常和逆境中才得以彰显。

从盲聋学校到中国传媒大学,董丽娜的求学之路比普通人的要难走得多。但面对坎坷重重,她只说:“谁说视障人士只有唯一一条出路?”这种“人一能之,己百之”的坚韧,指引她在茫茫人生之海中找到自己的航向。人的强大不在于其身份高低、财富多寡,而在于在人生的风浪中以理想信念掌舵,以坚定意志前行,这才是勇者的姿态。

03

山姆·阿尔特曼:面向未来的

人工智能领袖

2023年,全球见证了生成式AI产品的寒武纪式大爆发,国内外大模型产品快速迭代,新的AI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人们仿佛围观了一场技术的盛宴。而在全球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后,被誉为“ChatGPT之父”的山姆·阿尔特曼成了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代言人。

2015年,阿尔特曼创办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研究的OpenAI,连续推出DALL-E和ChatGPT等模型。ChatGPT上线2个月,活跃用户就突破1亿,这不仅让OpenAI成为当下科技界最闪耀的公司之一,更引发了全球科技公司以ChatGPT为圆心的军备竞赛,阿尔特曼成为“未来”的定义者。

而当“人工智能将为世界带来巨变”逐渐成为共识之时,阿尔特曼又快人一步,开始思考如何分享通用人工智能的利润,以及使用权、治理权。在一封写给创业者的信中,阿尔特曼曾谈到,许多成功人士都有足够的内驱力,他们做事情是为了让自己满意,因为他们觉得给世界带来改变是自己的责任。“当你赚得盆满钵满,并且拥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之后,金钱和名誉对你的吸引力开始逐渐消失,这时内驱力就成为唯一的动力,推动你向更高的地方攀登。”

年度十大热点人物素材,值得写进高考作文!

【速用示范】

内驱力是一个人前进的发动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中提到,“内驱力”是指一个人调动全部力量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拥有自我驱动力的人,会想方设法进行自我学习、探索,或与人合作与创新。

坚信世界可以被改变就是“ChatGPT之父”山姆·阿尔特曼的内驱力,为此,他几度变换赛道,带着发自内心的狂热追求和一往无前的拼劲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更多人享受到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有多强大,他离梦想就有多近。拥有强大的内驱力、昂扬的斗志与信心,才能无惧外界变化,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04

吴尊友:身患重疾,

也要用尽最后的力气

2023年10月27日,知名流行病学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病去世,享年60岁。综观吴尊友的履历,他半生与流行病防控紧紧联系在一起。2003年,吴尊友曾参与防治“非典”工作。2020年,他又参与到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为公众答疑解惑,回应舆论关切,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直到逝世,许多人才知道,吴尊友“三年白头”,是因为其在2021年年初就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并在患癌后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

吴尊友是因新冠疫情才从幕后走到幕前的,但此前的20余年,他都专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1995年,吴尊友获得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回国。彼时,艾滋病在国内出现了蔓延态势,其中以云南省陇川县最为严峻。那些HIV感染者中,静脉吸毒者占绝大多数。为了从源头遏制当地艾滋病的传播,吴尊友选择走到他们中间去,与他们同吃同住,这些举动,慢慢让感染者松动了心理的防线,开始配合疾控人员的工作。持续不断的努力换来了成效,截至目前,中国艾滋病新发感染者中,吸毒人员比例降至1%。

【速用示范】

挑起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气质,但正是那些坚守信仰、追寻光明者,构成了一个时代精神的天际线。

为拦截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军侦察机,王伟用钢铁般的意志飞完了生命最后的航程,向全国人民诠释了“忠诚”二字的内涵;面对严峻的疫情,吴尊友心怀祖国,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湛湛青天,是他们巍巍的丰碑;浩浩沧海,是他们不朽的灵魂。“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弘扬时代精神,书写时代华章,未来的强国故事里,中华民族的“脊梁”一定会挺得更直!

05

张雨霏:在逐浪中“破茧”,

加冕“蝶后”

2023年11月,张雨霏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说今年的关键词,我觉得是‘蜕变’。”

的确,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张雨霏已经从蝶泳高手蜕变为叱咤世界泳坛的“蝶后”。福冈世锦赛斩获2金,成都大运会包揽9金,杭州亚运会独得6金……张雨霏争金和破纪录的速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从“霏鱼”羽化成“蝶后”,她挺过了先天性疾病,挨过了成绩不佳的低谷;她用实力征服了世界,用不惧失败的笑容“征服”了你我。

“祝我金牌护体,也要可爱无比。”正如张雨霏社交账号的个性签名一样,赛场内外她常是温暖我们的“小太阳”:扎成丸子头,嘴露大白牙,喜笑颜开地登上第二名的领奖台,曾自诩“流水的第一,铁打的第二”;得知曾身罹白血病的池江璃花子重回赛场,她在手心写下“be the best of yourself”温情鼓励,甚至在杭州亚运会决赛的发布会上几度哽咽,鼓励池江“重返赛场已是奇迹”。

在任何赛场,无论是站上最高领奖台,还是无缘领奖台,张雨霏真诚的微笑总能温暖我们。这样的“蝶后”,怎能不令人欣赏呢?

【速用示范】

竞技的真正内核是互相成就

竞技体育会分输赢,但是同台竞争的运动员却可以缔造互相进步、互相促进的佳话。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可谓女子蝶泳的“双子星”。

在对手战胜病魔重返赛场后,张雨霏写在手心的激励、发布会上的哽咽,都激励着池江再次站在起点处劈波逐浪。“双子星”在竞技体育赛场上并不罕见:陈芋汐和全红婵、林丹和李宗伟……他们在成绩上确是“瑜亮之争”,竞技体育的赛果总得分出输赢,但他们一起进步的足迹和赛场内外的友谊如明月相照,千里同辉。

06

奚志农:自然秘境的守护者

滇金丝猴、绿孔雀、藏羚羊……构成了“野性中国”的事业图景。2023年,《雪豹和她的朋友们》登上大银幕,荣膺金鸡奖最佳科教纪录片,是奚志农野生动物摄影与保护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近四十年来,他践行着“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条,带我们走进不为人知的自然生境,唤醒人们亲近与保护自然的心。很多人会用“坚持”二字来形容他的事业,但奚志农觉得这并非有多困难,因为这是他热爱的东西,长久的坚持也是理所应当。

奚志农的童年回忆里有这样一幅白描:“那时的天比现在蓝,水比现在清,山上的树也比现在更多,没这么多汽车,在那个边远古城,没多少机会见到现代化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奚志农对大自然有天然的亲切。热爱也让他越发执着,“想拍什么东西,要拍到什么程度,一旦确定了,他就是要达到目标才罢休”。奚志农曾经在独龙江失手从溜索上坠入山涧,也曾在荒无人烟的长江源从奔驰的马背上摔下,但这些野外工作的辛苦,他并不抱怨,因为这是自己要做、想做的事,“又不是被人强迫的”。

年度十大热点人物素材,值得写进高考作文!

【速用示范】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热爱是深藏在内心的力量,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这份力量与从事什么职业无关,与社会地位无关,只关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

“保安小哥自学英语,三年背了一万五千多个单词”“一份工作做四十年,野生动物摄影师用影像保护自然”“食堂师傅写一千多首诗,发表在打饭窗口上”……这些故事虽情节各不相同,但为了热爱所付出的努力却是相同的。正是这种喜欢与热爱,才让一个人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也让其灵魂因此变得更加丰盈充实。

07

刘亮程:倾听万物天籁,书写家园哲学

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揭晓,新疆作家刘亮程凭借作品《本巴》位列其中。1962年,刘亮程出生在新疆沙湾的一个村庄。在成为作家之前,刘亮程做过最久的职业是农机管理员,他在中专学习的专业就是农业机械化,这个工作他从18岁一直做到了将近30岁。那时他是一个乡村诗人,每年都能写二三十首诗。靠写诗小有名气后他进了城,在乌鲁木齐一家日报社做临时编辑。

温饱问题解决、生活安定后,深藏在他记忆里的家乡,渐渐复苏了。他情不自禁地提笔,追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滋养、教育过他的故乡,在大宿舍床边一个装书的纸箱上写出来了《一个人的村庄》。五十岁刚过,他离开城市,在天山东麓的菜籽沟建起木垒书院,静心等待老年的到来,重新在乡村“回望”世界。在他的生命中,乡村早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中的基因”,也是他永久的“吾心安处”。他在琐碎的劳动中完成对自我和生命的思考,通过伸手握住一把铁锨,或者在菜地种下一株幼苗,获得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手经验。

【速用示范】

乡愁是一个人的精神坐标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它流淌在血液中,穿越时空,召唤心灵的归返。在偌大北京城漂泊的沈从文再现了记忆中灵动秀美的湘西边城,身处海峡彼岸的余光中深情写下“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定居城市的刘亮程用一部部作品回到了北疆沙漠边缘的黄沙梁……成长不可避免地预示着离乡,乡愁将萦绕于每个异乡人的心头,只有不忘故土,方能找到安顿心灵的回家之路。

08

基辛格: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2023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他为中美建交开启大门,一生到访中国100余次,是普通中国人熟知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亦被外界视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从犹太难民到哈佛学术明星,再到极具传奇色彩的外交家,基辛格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世界格局。

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以实用主义外交政策著称,即根据实际目标而非道德理想来处理国际关系。他凭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对准确的理解,超越意识形态偏见,以务实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中方携手促成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翻开了中美关系新的篇章。除了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基辛格还在外交领域展开了很多工作,其中的某些代表性成果不仅帮助美国赢下了“冷战”,有些甚至还延续到了今天,成为现今国际秩序的一部分。在动荡变革的时代,基辛格致力于为国家、为中美、为世界探寻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为世界留下了深厚的思想遗产。

【速用示范】

超越偏见才能获得共同发展

在国家关系中,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立足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方可推动国家的共同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基辛格超越意识形态偏见,以务实理性的态度看待中美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观当今世界,有些国家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将自身的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导致国际秩序不断动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唯有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分享共同命运,方能实现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

09

余承东:带领华为“遥遥领先”的“狂人”

从1993年进入华为起,余承东已在华为度过30个年头。在这30年中,余承东见证了华为“高楼平地起”,实现“遥遥领先”。2003年,余承东前往欧洲,尝试打开发达国家的市场。当时的华为没名气,体量小,几乎没有公司愿意与其合作。但余承东从不认输,决定从这样的境地中找出一个突破口。沟通过程中,余承东发现,彼时国际上的3G基站设计十分笨重,导致维护成本极高。他当机立断,表示要带领团队研发一个分体式基站。这一决定最终成就了华为第四代基站,一举奠定了华为无线的优势地位。

2018年以来,西方国家对华为发起了一系列制裁行动,很多人认为华为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但余承东绝不妥协。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寻找突破口,努力维持华为手机业务的运营和发展。绕不开的困难只增不减时,余承东常常晚上在马路上散步,走到第二天天亮,回去继续上班。但好在黑暗终究渐渐散去。2023年8月4日,余承东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他说:“经过了艰难的4年,回首望去,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的华为,终于又迎来一片全新且辽阔的景色。

【速用示范】

不服输,才能在困境中崛起

智慧可以让人选出最佳道路,而勇气则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唯有在逆境中咬紧牙关,才能获得冲破困境的力量。面对美国对华为的技术制裁,余承东不愿屈服,一路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寻找突破口,自研系统和处理器,重新获得成功。正如海明威所说:“勇气是在压力之下展现出的优雅。”心怀勇气,永不服输,才能在人生的狂风暴雨中稳步前行。

10、中国援外医疗队:

跨越山海,书写大爱无疆

2023年,是我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一批又一批队员,用精湛医术生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异国谱写大爱之歌。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1962年12月,中国卫生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刚刚宣告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全世界发出紧急医疗援助的呼吁。让阿政府没想到的是,刚度过困难时期、正在艰难恢复中的中国,第一个宣布选派优秀医生组成中国援外医疗队,驰援非洲兄弟。

宁夏援贝宁医生郎志存,在当地建立“中国—贝宁远程会诊中心”;广东援多米尼克医疗队员吴德熙,建立起当地历史上第一个心血管专科;2022年11月,位于赤道几内亚的中赤几友好医院顺利竣工……60年间,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们为发展中国家援建医疗卫生设施共130多所,培养医疗人员10万多人次,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速用示范】

守医者仁心,护苍生平安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在医生眼中,急患者之所急是天职。因为“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的信条,马文义扎根高原数十年练就“多面手”;潘凤背着药箱走遍大山家家户户;一代又一代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前赴后继、在异国他乡谱写大爱之歌。“医者仁心”,是把患者的需要当成召唤,把救治的责任视作使命,尽心尽力护苍生无恙,保家国安康。

2023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2024高考综合

更三高考为各位2024高考生整理汇总了2024高考信息汇总专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