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汇总8篇)

微高考 · 心得体会
2024-02-20
更三高考院校库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有人曾经说过:名字只是个代号罢了。过去的我深以为然,但是读完《我们》这部作品,我才猛然发现名字的可爱。从名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辈分、血缘关系;可以窥知长辈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给予的希望;名字甚至是个性的张扬,是人们认识自己的名片,表现了我们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组组冷冰冰的字母与数字,他们不需要或者说是禁止张显“个性”,需要的只是共有、统一、稳定的“集体”。书中描述的王国里,没有“我”,而是用“我们”湮没掉。

在大统一国,国家由造福主全部安排好号民的一切,每个人只有符号,千百万号民按照造福主制定的作息、生产、学习和娱乐规范进行统一行动,包括性生活。所有的一切必须遵循《诚实号民义务条例》服从统一安排。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世界大同,没有语言、文化、宗教、情绪的差异,人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欢乐、悲伤、痛苦的本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人类已被机器控制着,成为木偶,每日被机器拉扯着身上的线,是一群无从反抗的奴隶。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读过《人间词话》的人,都会对王国维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观点,则是许多人热议的话题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而无论是哪个“不”则都是对生活的准确描述,包含的都是对素质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点,都会让我想到一个人,她的一生仿佛一首温柔绵长的歌曲,悠长而动人。

杨绛在《我们仨》里倾诉了对家庭满满的爱意和对生活的感慨。当我读完整本书却发现,书中完全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话语,这些浓浓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琐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家人早年颇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时的她已不再年轻。正如她所言的那样,“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的忧虑”。而我们也同样应该知道,人间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忧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对万物来讲是如此,而对一个家庭一个人来讲更是如此。我原以为她有着那么多儿女情长,苦辣酸甜,然而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却是那么简单——快乐而坚强地如流水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选择从容与淡然呢?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境如这流水般不涛不逆,正如杨绛所言,“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却只身于水中不觉水流”。世间万物还有那么多的惊喜未被发现,而世间万物的路也有千千万万条,杨绛却坚定的选择了淡然平静。

《我们仨》让我感触颇多,杨绛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乐、忧虑、烦躁、悲欢离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经历的,而她却从这尘世中光怪陆离的生活,孕育了闪耀的钻石,在朴实无奇的尘土中,熠熠生辉。

我们经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我们身上缺少的是什么。是那份豁达、乐观,还是淡然、洒脱?也或许都不是吧。只是没有那份心境罢了,我们都愿去作那波涛汹涌的江河,而没有人愿去作那平静的潭水。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之后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能够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女士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明白自我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期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女士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向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我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我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女士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1.

读到最后才慢慢懂得书开始她做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原来就是现实的虚化。

钱老和女儿的病,来回奔波的探望,彻夜不眠的难过,心上被捅的滋味,像是『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对杨绛先生说不出来的心疼和敬佩。若是我,不知道能否像她一样,强打精神照料和陪伴重病的女儿和丈夫,害怕他们相互担心,却自己一个人担住所有的忧虑和害怕。

最后女儿、丈夫一个一个的离去,自己还活在世上,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去续女儿的笔完成这样一本回忆录,回忆三人在一起的时光。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

2.

书中惊人的有许多小细节,之所以说惊人是感叹她这么大年纪了却都还记得那么清楚。想到这里我又鼻子一酸,越是幸福的过往,越是与现在的独自回忆对比鲜明。

譬如在牛津做活虾,她内行地说要剪掉须须和脚,但刚剪一下活虾就在她手中抽搐,她吓得丢下剪子和虾逃出厨房。锺书问她怎么了,她说,虾被我剪得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钱老先生跟她讲道理,他还是要吃,以后可由他来剪。多可爱。

这样闻着烟臭暗自皱眉、贤惠微笑招待夫客、心中却焦急想读书的她,是不是超可爱的?

3.

搬家后他们有了厨房,他们开始“冒险”做饭。锺书先生爱吃红烧肉,就“冒险”做红烧肉。第一次是用剪刀剪成一方一方的,使劲煮,第二次才想起要用文火煮,买来雪莉酒当黄酒用,用文火炖肉,『红烧肉居然做得不错,锺书吃得好快活口育』。可以想象杨老在写这篇回忆录的时候,回想起她爱人当年吃上红烧肉的开心的样子,嘴角挑起一丝幸福的微笑。

她在医院待产的时候,锺书一个人生活,常常闯祸。每次他愁眉苦脸地说我又闯祸了。她都会说,不要紧。每次她说不要紧,他就真的放心了。她是万能的,无论是洗干净被墨水染花的桌布,还是修好被弄坏门球的门轴,或是给他治好颧骨上生的疔,她说不要紧,那就是不要紧的。

最贤的妻,当之无愧。

4.

沦陷上海那段时日很苦,杨绛先生自称那时是灶下婢。后来常把日常感受当作美酒甘露一样去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锺书先生引桐城先辈的话,“子弟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犹狂没出息”。

现在我们还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尽量张狂地去追逐梦想吧,希望到三十多岁的时候,能够去除浮躁,懂得知足感恩怡然笃定。

到晚年,钱锺书先生写《管锥编》被有些人说不用白话而用文言,不用浅易的文言,而用艰深的文言。杨绛先生为他解释,他不用炫耀学问,不过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争取说话的自由而已。

读到这里,莫名感动。

5.

再后来,说到他们仨每次有人出差,总会带回家一些“石子”,详细地记下在外的生活和趣事,之前也提到,锺书先生在外会特意为杨绛先生写详尽的日记,好让家人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如何的。附录中看了一些纸片和信件的扫描件,感动不已。想起自己的那些宝贝日记和各种有着纪念意义的纸条电影票门票收据,挺幸福的,庆幸自己有记下有留下那些珍贵的“石子”。

在附录中看到钱瑗给妈妈拜年的信,画了一朵很美的红色牡丹,写了一首打油诗,很是温馨可爱。还附上了她画的很多可爱的图,比如爸爸的画像,随笔的涂鸦等。钱老的字写得的确是好,杨老的字也很是端正,自惭一下字迹不能见人...

6.

看到她在书的封尾的笔迹: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

希望她能在有生之年,哪怕是临终之时也好,找到归途、找到家。起码,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去到那一边,与pop和oxhead团聚。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上个星期,我读完了当代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在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时,已经是92岁的高龄了。我无法想象一个耄耋老人,在夜夜的独守孤灯时,是如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和送别先生的丧偶之痛。—“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们仨,走散了。”

杨绛先生通过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境,回忆了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梦里有国外的红茶牛奶,有穷困潦倒的粗茶淡饭,有锺书带回的国外橘子;梦里有饭后的父女打闹,有闲散时的夫妻散步;梦里有阿圆为母亲杨绛织的手套,也有锺书笔下的文字。梦里,钱锺书对杨绛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切是那么的温馨美好,但终究,梦还是醒了,我似乎听到了那脆弱而尖锐的粉碎声,看到了杨绛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心上的点点泪斑。“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梦里爱的深沉,醒来又痛到透彻。1997年早春,钱瑗患脊椎癌去世,随后的1998年岁末,钱锺书又逝世。

“我们三人就此走散了。就这么轻易的走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的家虽然远去了,但她依然用满满的回忆支撑着自己,所以才能在年近百岁时写下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家之于杨绛先生,之于每一个人,是背后最朴素、最坚定的力量,是唯一而永恒的港湾。

“人间没有永远”。生离死别,我们并无太多选择的权利,也终将不得不面对。可我们有权利选择过好这一生,去努力守护自己的家,去拥抱身边至亲至爱的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不负光阴,不留遗憾,用心、用力去爱,去坚守着世间最平凡、最幸福、最温暖的家。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4、“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5、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6、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7、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8、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9、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http://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0、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1、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杨绛先生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离、相思……满满的都是爱。

杨绛先生字里行间里透出一种慈母的温暖,贤妻的知书达理,每当钟书闯了祸,她总是会说“不要紧,我会修”,然后钟书就真的不再担心,而杨绛先生也真的会修好。那种温柔如水里又有一种强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赖。

圆圆成为大学教授后,杨绛先生还和丈夫说:咱们的孩子强爹娘胜祖宗,开会发言时我的心都跳的蹦蹦响,阿圆却不慌,还总是有她独到的见解,好多会议都是她主持!钟书书也一个劲地点头称赞说,我们的圆圆是可造之才!从这里又可以看出杨绛夫妻的谦虚和对孩子肯定和赞赏!

一家人都朴素简单纯真,有着高贵的灵魂。杨绛先生说我们仨在一起就算不说一句话,也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和温暖。三个人在一起互不打扰,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赖,又互相尊重。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听杨绛先生在讲自己的一生,从她很小的时候,讲她的父母亲,她的兄弟姐妹,讲她和钟书,讲圆圆和她们仨,安静平和的语气讲述着娓娓动听的好故事。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之前看过杨绛传,里面有提到《我们仨》这本书,就一直想看。虽然书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琐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实又美好的事。

从梦中开始,人生快到离别的境地,再通过驿道一家相聚,圆圆的入院,梦中探视等让人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唯一可以体会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无情,离别的无奈。是的,人生总会有离别的那一天,是生离亦或是死别,总归让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处,最幸福的莫过于我在闹,你在笑。大才子钱钟书,却是个大男孩,一个人在家会做各种“坏事”,灯泡破了、门把手坏了、墨水打翻了……而这时的杨绛却似一名超人,说着“不要紧”,觉得这种生活真的特别美好,后再加上圆圆,幸福的双倍叠加,那段时间的他们应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岁月静好,住着出租屋,但环境特好;吃着自己煮的饭,美味可口;有数不尽的书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险”感受着人生的乐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如果一直这样,该多好。

国家的沦陷,他们毅然回国,奉献自我,生离从这时候开始,两年多不见爸爸,圆圆对他很不放心,却因爸爸的一句话而变得无限亲密。当然,说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圆圆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闹、一起玩,一家三口随意排列组合就是一个小阵营,一家开开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小小的幸福,却是最真实的样子。

圆圆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浓郁的书香气息,让人觉得无比的温馨,《我们仨》中更多的是一种小幸福,用平实的话语,描述简单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乡”等也都只是几笔带过,更多的突出亲友的关怀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满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别让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光,各种莫名的迫害,身心的伤害。光从书上看来就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之前在《杨绛传》中也有具体的一些描述,那是经历者的伤痛,而《我们仨》中却寥寥数语,经历过磨难的人会越发看重幸福,战胜磨难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杨绛先生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回忆他们之间的美好,好似他们就在身边。

珍惜岁月静好,多读书,体味平凡的美好!

*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数据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2023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大全提供最新心得体会范文模版、学习心得体会、个人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