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能统一天下?答:唐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我认为有如下的原因: 一、唐朝统一天下,这于隋朝的灭亡不无关系。隋朝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情况颇似秦朝,外表强盛至极,在大一统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隋政权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强盛之际,会有那么多反抗者,转而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唐朝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二、唐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全国的统一,事实上当时正是各派军事势力分裂与混战的高峰期。如果说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的战功还不十分显著的话,那么建立唐朝之后统一全国的军功则无人能与其匹敌,赫赫战功,要帝位的强烈愿望,使得李世民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统一战争的任务,这也是唐朝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三、李世民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这还是唐朝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1、坚壁挫锐,这是杜佑在《通典》中为他总结出来的。在浅水原一战,就用这种战术挫败了刘武周。内容主要是坚壁对垒,搞持久战,拖住敌军,然后寻机歼敌。
2、是准确利用骑兵,在敌后反击。在两军相持的时候,由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特别是在敌人败退时,用骑兵火速追击,力求全歼,不给敌人喘息休整的机会。在虎牢之战中,大战正酣时,李世民率领秦叔宝等大将在敌阵后突然猛攻,高举旗帜来回冲杀,窦建德军一见,立刻溃不成军。
3、勇追穷寇。在追击宋金刚军时,李世民日夜行军二百里,将士疲惫不堪,连总管刘弘基也劝阻休整之后再追击,李世民却说:“乘胜逐之,破竹之义也。”接着继续追击,又大破敌军。如果自己休整,就等于给了敌军逃跑的时间,给以后攻城留下后患。
4、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李世民每次作战都要亲自到前沿侦察,深入到敌营附近,获取真实的情报。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骑兵包围,等突围回来时,尘土蒙了一脸,连卫兵都认不出他来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将甲胄脱了下来,这才认清是谁。和窦建德决战时所使用的牧马之计便是在实地侦察之后部署的计划。
5、其他方面的经验也有很多,特别是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在追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没有解了。将士都很疲劳饥饿,但当时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和将士们同吃,这时将士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先。
四、唐朝时期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这也是唐朝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个社会分展趋势。
广纳贤士,拥兵自保,匡扶正义,消灭奸党。
李世明实在()年统一得天下?
运气是很重要因素。当初薛举击溃李世民主力、差点把李世民干掉,正要大举进攻长安时,薛举病死了。。。。。
隋唐两朝都曾经大规模征伐高句丽,隋朝动用的人力物力巨大超过唐朝,最后还失败了,失败的因素很多,其中与军事统帅的战略思想和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唐征高句丽的策略与隋有很大的不同,隋的策略是以一部攻辽东城,其主力捣高句丽的首都平壤,所谓“攻破其腹心,则四肢自溃者也”。唐太宗从隋朝的失败教训中认识到,不先抚定辽东,固其根本,而劳师远袭去攻平壤,不是上策。只有攻下辽东、新城、安市、建安等名城要隘,然后会合诸路大军,渡鸭绿江,一鼓攻下平壤,这才是万全之策。
所以,唐朝的四路大军(包括水师)齐集辽东,先后攻克辽东等十城,并在这些地方置州设官,以兵镇守,作为继续征高句丽的根据地。太宗数次征讨高句丽,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举消灭高句丽,但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它消灭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使其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同时,也显示了中央政权大唐的声威和征东战争的正义性。
唐两朝接力灭亡高句丽 ,唐太宗对高句丽的打击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欲再伐高句丽,被大臣劝止。以后数年,唐对高句丽采取了偏师骚扰的策略,欲使其疲于奔命,社会凋敝,然后再一举消灭。同年三月,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讨高句丽,五月,渡辽水,攻南苏、木底等城。另有水师自莱州渡海攻石城、积利城。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邱道行军大总管,从水路讨高句丽。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又以营州(今朝阳市)都督程名振兼东夷都护讨高句丽,败高句丽于贵端水(今浑河),焚新城外郭及村落而还。显庆三年(658年)六月、四年十一月,程名振及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两次分别战于今沈阳和抚顺一带的贵端城、赤烽镇和横山。
显庆五年(660年),唐朝改变了策略,决定先灭高句丽的盟国百济,然后再与新罗对高句丽实行南北夹击。当年派苏定方等率水陆十万大军一举灭掉百济。翌年,又以三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大举征讨高句丽。陆路在鸭绿江一线歼灭高句丽三万人。苏定方率领水军实施了对平壤的包围,但由于未能得到新罗人有利的后勤保障,此役最终未获成功。
唐高宗时期彻底平灭高句丽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的独裁者莫离支盖苏文死,其长子泉男生嗣位,后被两位弟弟男建、男产所逐,逃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并派人到唐朝求援。唐朝派出大将契苾何力、庞同善统率大军去接应泉男生。泉男建率众截击,高宗又命薛仁贵为后援。庞同善等到新城,夜里被高句丽兵袭击。薛仁贵领兵援救,斩首数百级。庞同善等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兵所败。高句丽乘胜而进,薛仁贵拦截横击,高句丽大败。
于是,薛仁贵向东连夺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泉男生相会。薛仁贵乘胜率两千人马,进攻高句丽北部重镇扶余城,拔其城,附近四十余城望风而降,一时薛仁贵威震辽海。十二月,又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讨伐高句丽。第二年二月,李勣渡辽河,赶到新城。
战前李勣对各位将领讲:“新城是高句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于是,指挥三军从新城西南侧,据山攻城。九月,城中发生兵变,叛兵绑缚城主,开门投降。李勣领兵继续进攻,连续攻夺十六城。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李勣率大军渡鸭绿江,泉男建派其弟来拒战,李勣追奔二百里,来到平壤城下,泉男建闭门不敢出。一个多月后,高句丽王高臧派泉男产率首领九十八人打白旗出城投降。泉男建犹闭门顽抗,不断派兵出战,均遭失败。最后,他的心腹僧人信诚秘密派人与唐军联系,愿为内应。
五日后,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入城。泉男建自杀未遂,被擒,高句丽灭亡。战争结束后,唐朝对高句丽君臣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国王高臧被封为司平少常伯,泉男产被封为司宰少卿,就连顽抗到底的泉男建也保全了性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隋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没有唐朝好,所以相对来说兵力会比较弱,灭不了高丽。
因为唐朝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军队的建设当中,隋朝并没有这样的实力,而且唐朝当时的文化也是非常有利于打仗的
因为策略的不同。隋朝直接用主力部队攻打高句丽的首都,而唐朝则是先攻下高句丽的各处隘口,最后再集中主力部队攻打高句丽的首都。
唐太宗与隋炀帝都进行了修大运河与东征高句丽,为何李世民会成功而隋炀帝失败,是否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
隋亡于急政,没有处理好关陇集团的利益,导致贵族集团率先倒戈,众叛亲离,无休止的徭役,再加上繁重的兵役,百姓负担太重,隋炀帝性格上的缺陷,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半生山河破碎,自暴自弃。破碗破摔。而唐在建立之初吸取隋覆灭的教训。
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基本上就在于双方的决策,而对军事工作的理解则是非常关键的不同。
杨广的军事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平灭江南陈国那次,基本上他得到的都是顺风仗的经验。本来这次灭陈的战役,并不是一帆风顺,作为灭陈的真正将帅,面对的局面一度十分复杂,能够赢得全面胜利,绝对不是简单的国力对比。但对于杨广来说,他本人并没有承担这种压力,也没有具体了解的可能,他与具体战场是有一些距离。这就是为什么他攻打高句丽,一再在战术上犯下大错误,同时也一再低估了地理形势的不利局面。
李世民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取前人的教训,同时也充分认识到高句丽战场的困难所在,所以他根据战场需要,确定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要投入的战力,并且估算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战争规模,还预先就设想过战争的规模。这样,他就不会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完成灭国,也不会一定要用举国之力来完成这一目标,他所要做的,实际上就是要解决高句丽在上次战争中获得的心理优势,以及高句丽的当下威胁和挑衅,做出有力回应。这样就为他继续培育国力,稳定局面创造外部有利形势。
征高句丽也没错,消灭敌人,开疆拓土,一点问题也没有,老百姓也不反对。
问题是你劳师远征,人不能太多了。杨广搞了一百万人征高丽,这个军费人民实在是承受不起,没活路了,就反了。李世民的人马不到杨广的零头,贞观末年,人民比较富裕,承受得起。你把全国兵马都调走了,后方空虚怎么办?杨玄感叛乱就是因为国内空虚才一时成功的。
另外你得见好就收,不行就撤。杨广是没完没了地打,天下大乱了,还要打,这就没意思了。李世民是稍微受挫,也把敌人打得不轻,就签个条约,对方认个错就撤了。
中国历代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简单而言人太多,粮食不够。经常战乱,人口锐减,新王朝由于粮多人少,很容易出“明君”“盛世”。隋是因为没经历战乱,人口饱和,仅此而已。
隋末民变。
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严重的统治危机,早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就因为抗拒府兵制的征召而爆发了四次民变,但是被隋军迅速镇压。
611年豫州道、冀州道、兖州道等发生黄河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兖州道的长白山(山东章丘)发动民变,抵制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唱出著名的《莫向辽东浪死歌》。
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关东的豫州道、冀州道、兖州道、青州道和徐州道,不久被隋军镇压。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同年被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举兵叛变,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叛乱。
当时群雄割据,数量繁多,主要势力如下:河南地区有翟让、李密的瓦岗军。616年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瓦岗军又攻破距东都洛阳的粮食存库兴洛仓。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
李密自封魏公,建国魏,以洛口为根据地。随后占领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然而内部纠纷使得李密杀翟让等人,最后投降越王侗。河北地区有窦建德的叛军,616年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冀州大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建国夏。
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祏较强。613年两人在齐郡(治历城,今山东历城)举兵叛乱,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地区发展。617年占领高邮,切断南逃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
军事重镇并州地区有李渊,617年于太原留守的李渊发动晋阳起兵,不久攻克长安,617年12月18日,拥立代王侑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此举更引致隋军失去后援之地,进退失据,首都失守更引致隋军人心惶惶,十居其九都投降唐朝或其他的地方起义集团,间接使隋朝走上全面灭亡之路。
南方最大势力为萧铣,617年萧铣与董景珍、雷世猛等举兵反隋。隔年称帝,建国梁,定都江陵。其势力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达汉水。其他尚有616年李子通据海陵;林士弘据虔州。617年刘武周据马邑,自称太守。
梁师都据朔方,自称梁帝。郭子和据榆林,自称永乐王。李轨据武威,自称河西大凉王。薛举据天水,自称秦帝。刘、梁、郭都依附突厥.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关中。
618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拥立杨浩为帝。中原地区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同年李渊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杨侑不久后被杀;洛阳守将元文都、王世充等拥立越王侗为帝,也称隋恭帝。
宇文化及于黎阳(今河南濬县北)被李密击溃,为了称帝又弑隋帝杨浩,建国许。宇文化及最后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隋朝亡,王世充自立为帝,建国郑,而杨侗不久后被杀。
隋朝立国仅仅38年,是继秦朝及西晋后统一全国但又短命的中央皇朝。
扩展资料: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为止,国祚39年。
杨坚属于北周的胡汉关陇世家,于北周宣帝继位后逐渐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静帝即位后,身为外戚的杨坚控制朝政,先后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北周的“木”德之后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为德运并选取与火德对应的红色为正色。
隋文帝于587年废除后梁,于589年隋灭陈之战攻灭南朝陈,俘虏陈后主。隔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隋文帝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维护与农民的关系,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这些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开创出开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刚愎自用,提倡严苛重刑,因猜忌而大杀功臣,国力开始衰退。
隋文帝的次子杨广争夺长子杨勇的太子位获胜。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兴建许多大型建设,又东征西讨,隋朝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为最甚,最后引发隋末民变。
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拥立的隋恭帝杨侗也被废,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终也为唐朝所终结。
国号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有不祥,遂改为“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隋朝
一、隋朝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1年,山东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全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势力最大。瓦岗军攻占兴洛仓后,开仓散粮,赈济饥民,百姓归附,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隋朝在瓦岗军和各地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中,隋朝灭亡。
二、过程:
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山东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全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隋炀帝的统治非常残暴。他即位后,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多次巡游江南,三次发动征高丽的战争。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农民离乡背井,大量田地荒芜。农民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隋炀帝为人阴险狡诈,野心极大。隋文帝本来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因为杨勇讲究舒适,曾被文帝严加训斥。杨广想夺太子位,故意在父亲面前穿旧衣服。文帝到杨广的王府时,杨广把美丽的姬妾都藏起来,只留几个老太婆在旁侍候。文帝见了,非常高兴。杨广还网罗一些大臣,让他们造谣,说太子杨勇阴谋发动政变。就这样,他实现了取代杨勇做太子的预谋。604年,他谋杀了父亲,登上帝位,又害死了哥哥杨勇。 都洛阳,他下令征调200万民工,昼夜施工。建洛阳所需木料,大都来自江南的深山老林,一根大木头要2000多人搬运。从江南到中原,千里迢迢,不少人死于途中。大运河开通后,他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船只5000多艘,绵延100多公里。隋炀帝乘的龙舟,长200尺,上面有4层楼,大小100间房子,龙舟由身着锦衣的纤夫在岸上牵引。整个船队,拉纤的人多达8万,两岸还有20万骑兵护送。沿途州县要备丰厚的贡品和上好食品,迎送过往船只。隋炀帝还三次发动进攻高丽的战争。出兵前,他役使几万工匠在海边造战船。工匠泡在水隋炀帝奢侈残暴。为了营建东中夜以继日地干活,许多人腰部以下生了蛆。几十万运粮民工辗转路途,许多人累死病死。在进攻高丽的战争中,隋军连战连败,伤亡惨重。 隋炀帝的暴政,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1年,山东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全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势力最大。瓦岗军攻占兴洛仓后,开仓散粮,赈济饥民,百姓归附,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隋朝在瓦岗军和各地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曾做过玄感的幕僚,为其献三策,玄感兵败之后,李密被捕又设计逃脱。大业十二年(616年)与瓦岗军首领翟让相识,二人戳力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后来,翟让让位于李密,李密开始领导瓦岗军。李密的瓦岗军对隋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炀帝连年派兵企图剿灭瓦岗军,可是直到隋亡,李密的瓦岗军仍然活跃在河北、河南等地。李密,一个达官之后,竟毅然辞官,后又与草莽英雄结伙,公开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上,说明他已对隋朝失去了信心,他不再用自己的才智改造隋朝,而是用于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他的想法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官僚知识分子的心声。
李渊,隋朝宗室,其母与隋朝独孤皇后是姐妹,所以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的目的就是称帝建国,毫无吊民伐罪的意思,可以说,李渊是趁火打劫。从李渊建国的步骤也可明显看出他起兵的动机。李渊宣布起义后,就直入关中,攻占了隋朝国都所在地长安,争取政治上的合法化。然后他拥立尚未成年的代王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自己独掌大权。李渊拥立代王,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炀帝受困江都,四面楚歌,这实质上已经宣布了隋朝的灭亡。待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恭帝杨侑退位,自己黄袍加身,建立了唐朝。
而另一灭隋的关键人物是宇文兄弟,宇文兄弟指宇文述的三个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宇文述是隋朝开国功臣,是隋炀帝最信任的大臣。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都曾违反炀帝禁令而获罪。大业十二年(616年),宇文述死后,炀帝方才赦免两人。当时,宇文兄弟也随炀帝来到江都。大业十四年(618年),大量跟随炀帝来到江都的北方兵士,不愿久留南方,想设计逃回北方。那时的江都,已人心不稳。一部分下级军官得知了这个情况,想借助这些兵士的力量,也逃回北方去。但这两股势力都不曾有谋反、弑君的打算。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宇文兄弟正好利用了这两股力量,实现了弑君、兵变的目的。三月十日,江都兵变发生,次日,炀帝被宇文兄弟缢死,隋朝灭亡。末年的炀帝,满足于他大国梦想的“实现”,只知吃喝享乐,既无治国之心,又无兴国之力,可能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穷途末路了。有一天,炀帝自己照着镜子,摸着自己的头,自言自语道:“这么好的头,不知谁来砍它!”面对如此颓废的炀帝,宇文兄弟遂决定弑炀帝。
隋朝灭亡了,炀帝做梦也不会想到是自己的大臣、宗亲、亲信会举起反旗,伴着农民起义的汹涌澎湃的形势,借机夺取自己的性命、推翻大隋的江山。
历史上各朝各代兴起和灭亡,固然都有明君或贼首主观意愿的推动,但是大前提都是社会Z治条件达到当时的这种变化。比如清朝,朝廷最腐败最野蛮的时候并非清末,历史上意图反抗它、推翻它的仁人志士不在少数,但是往往生不逢时,小浪花都湮灭在时间大潮之中。 符合一个朝代灭亡的条件,不外乎几点, 第一:民间怨声载道已经不止几十年。虽然朝廷一贯压制在萌芽之中,但是压制的另一个后果是朝廷小吏们普遍更趋残暴,最终造成的后果是每处基层吏治中,都发生了激反民意的小极端事件。这些小极端事件和朝廷一贯压制的大极端事件不同,无法通过官方渠道在大处压制,只在小范围内通过“流言”传播,对受众区域民众的影响力最大。 第二,仅仅有第一条是远远不够的,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往往都已积压了几代人的愤怒。但是由于朝廷掌握着兵马武器,民间的怨言根本就不足为虑。如此必须达到第二个条件,即朝廷自身难以为继。比如前苏联,ZF掌握地球上的终极武器,不还是解体了吗?由于ZF自身到了瓶颈,财政贫困,官僚不堪自用,甚至造成军队私卖武器。如此造成的后果是,即使ZF手中有抢,也难逃覆灭的恶果。枪杆子出政权,但是前面要加一句,有金钱才能有枪杆子。但是历史上隋朝非常富有,大造水利,运河,可以说当时全国的财富都集中在朝廷手中。隋朝和汉的灭亡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中层官僚的反叛,三国志中记载群雄并起,这些群雄无一不是当时的世家子弟和官僚后人。由于吏治腐败,人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到这些中层实力派。黄巾起义,被朝廷扑灭,但是正是扑灭反贼的这些人,自己最后都个个称帝。朝廷的富足,这时候反倒成了群狼眼中的肥肉。 隋朝灭亡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虽然当时朝廷是最富有的,但是一旦哪几年朝廷的收入没有惯性增长,那么最富有的朝廷也非常的拮据,造成官僚腐败捞钱。因为朝廷每年的收入都是要花光的,一边因为当官僚是享受,官僚人数急速暴增,朝廷需要的用度越来越大,官僚向民间的索取也越来越厉害。只要这个链条不断裂,那么民间是永远做不了反的。因为朝廷有钱有武器。等哪天朝廷的收入无法继续增长(即民间再也榨不出油)的时候,官僚的日子就一年不如一年(虽然依然远远超过老百姓),这时候不满足的官僚要么变本加厉的腐败(偷卖粮草、武器),要么就有了反意。这样朝廷的轰然崩溃,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前苏联ZF手中有抢有坦克,为什么会解体,就是这个原因。 压制民众的怨言,还有发生小极端事件的处理,都是非常耗费官僚精力和朝廷金钱的。一旦朝廷连续几年非常拮据,那么这些小极端事件大量得不到及时压制处理,就很容易激发民变。比如天下发生100起小极端事件,只要有那么几起压不住,就出大事了。而且一旦朝廷的收入走下坡路,将引起小官吏更加贪污残暴,更易频频引发小极端事件。这些事件频频发生后,本来就待遇越来越差的官吏们越来越不会尽心去扑灭,说不定还以更恶劣的手法激起更大的民变。 这个后果就象高压锅的盖子箍不住了。
自打隋文帝以后,隋炀帝杨广暴虐好大喜功,瓦岗军起义,李渊在太原起兵,可怜隋文帝的一世英名,隋朝才37年江山。
大学院校在线查
有疑问就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