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李白——《日出入行》诗词赏析

Ai高考 · 古诗词
2022-04-11
更三高考院校库
【年代】:唐
【作者】:李白——《日出入行》
【内容】
李白——《日出入行》诗词赏析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胪?疲?BR>

【赏析】: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六龙安在”,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又怎么能够与之同升共落?“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是谁在鞭策四时的运转呢?是羲和那样的神吗?读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来了:“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搿保┤谖?惶澹?於??唬?诰?裆习?藓驼加校ā澳依ā保┨斓赜钪妫ā按罂椤保?H巳绻?龅搅苏庖坏悖?湍芄淮锏接脘?搿捌肷?馈钡木辰缌恕?BR>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砗蘸跤钪妫?玖旰趵ヂ兀?还囊晃瑁?屉?郴瑁?逶牢??鸬矗?俅ㄎ??辣肌保ā洞笈舾场罚?皇?诵刺炻恚骸八磺嘣疲?衤谭ⅰ保?疤诶ヂ兀??骷?保?翱谂绾旃夂构抵臁保?霸?闶绷?咎灬椤保ā短炻砀琛罚?J?怂?吹纳绞牵骸疤?子胛矣铮??铱?旃亍T赋算龇缛ィ?背龈≡萍洹保ā兜翘?追濉罚?皇?怂?吹乃?牵骸盎坪勇涮熳叨?#?蚶镄喝胄鼗臣洹保ā对?崾?摹罚?N?裁蠢畎鬃馨?春晡熬薮蟆⒉煌?蚕斓淖匀恍蜗螅??谡庑┬蜗笾杏至髀冻稣庋?蟮目谄??婪⒆耪庋?蟮牧ζ?筒牌?兀慷亮恕度粘鋈胄小罚?颐亲芩阏业搅死斫馐?说脑砍砖ぉぁ拔峤?依ù罂椋?迫挥脘?胪?疲 闭馐鞘?恕疤斓赜胛也⑸?薄ⅰ巴蛭镉胛椅?弧钡淖晕倚蜗蟆U飧瞿苡搿颁?胪?啤钡摹白晕摇保?抢畎拙?窳α康脑慈??彩撬?寺?饕宕醋鞣椒ǖ乃枷牖? ?BR>
有人认为,《日出入行》“似为求仙者发”(《唐宋诗醇》),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王治芳)


2022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古诗词

更三高考古诗词频道整理了古诗词名句、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大全,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