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端午节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ei2) 苋菜(xian4) 籍贯(i2) 硝药(xia1)、 腌腊(an1) 络子(la4) 大襟(in1) 车胤(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节教案 篇2一、活动目标:
1、 通过本次班会主题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历史背景,传承中华文化。
2、 利用本次班团会让学生在端午节到来之前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参加一些有正面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比赛和习俗,跟父母学习节日粽子、凉糕等的由来及做法。 3、 通过一系列活动、小品等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上台表演的能力以及语言情感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端午节的历史故事。
2、准备一些经典、有意义的描写端午节经典诗词。
3、制作活动的PPT及互动环节的小游戏。
三、活动程序:
班会主题------ 主持人介绍------阅读历史故事------分析故事背景-------朗读诗词-------互动游戏-------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四、 具体活动过程:见PPT资料
五、 活动总结:
1、 由班主任老师总结归纳这次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主题班会。
通过本次班团会的开展,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认同端午、喜爱端午、过好端午,在感受传统文化中培养爱国情怀,传承千年文化代代相传。
端午节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端午节的由来,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艾蒿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师: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端午节教案 篇4城南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活动策划实施方案
一、活动来源: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大班年龄段节庆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三、大班节庆活动实施概况:
1、屈原的故事(语言)
2、童谣《拍手歌》(语言)
3、感受赛龙舟(社会)
4、美丽的龙舟(艺术)
5、龙舟竞赛(健康)
6、我爱吃粽子(科学)
四、端午节庆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
1.各班级幼儿进行手工粽子折纸和涂色,并进行环创布置;
2.大班活动领域三楼音美大厅走廊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3.展板三个班级一组,主题明显,体现端午主题活动;
4.龙舟的制作,六个班级合作制作;
5、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3、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
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 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
③动手区: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
4、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五、家园共育: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可以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一起包粽子活动(大一班),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尝尝的快乐;
六、大班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一:屈原的故事(语言)
活动目标:
1、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2、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乐于在集体中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指导语: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导语:①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②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活动二:童谣《拍手歌》(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童谣,能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对童谣活动感兴趣。
2、迁移有关端午习俗的相关经验,尝试续编童谣,体验编编、说说、玩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图片、实物。幼儿进行过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调查。
活动过程:
1、欣赏童谣,理解主要内容。
(1)交流有关端午节习俗的经验。
★指导语:端午节,人们都会有些什么活动?
(2)欣赏童谣《拍手歌》,理解主要内容。
★指导语:①在这首童谣里,你听到了什么?②你有什么听不懂的地方?(根据幼儿的讨论、交流情况,帮助幼儿理解“门插艾、香满堂”等。【幼儿园中、大班端午节活动策划实施方案】幼儿园中、大班端午节活动策划实施方案。)
2、学习童谣,了解拍手游戏的玩法。
(1)尝试朗诵童谣。
(2)讨论拍手游戏的玩法,激发朗诵兴趣。
★指导语:①这首童谣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叫《拍手歌》?②我们可以怎样念这首童谣呢?(引导幼儿两两结伴边对拍手边朗诵童谣。)
(3)两两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
3、迁移端午经验,尝试续编童谣。(如:五月五,是端阳,香包带,香满堂;五月五,是端午,龙船下水人跳舞。)
4、记录并欣赏幼儿创编的童谣。
活动三:观看赛龙舟(社会)
活动目标:
1、知道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风俗习惯,感受竞赛活动的热闹气氛。
活动准备:了解本地举办“赛龙舟”的活动情况。
活动建议:
1、与组织“赛龙舟”活动的有关单位联系,确定参观地点及时间。
2、请家长带幼儿前往参观,观察龙舟的外形特征及赛龙舟时人们的动作表现,感受竞赛的热烈气氛。
3、引导幼儿交流赛龙舟的场面以及自己观看赛龙舟时的心情和感受。
活动四:美丽的龙舟(艺术)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画、撕、剪、贴等多种方式和同伴共同装饰美丽的龙舟。
2、乐意和同伴共同协商,分工装饰龙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幼儿有参观赛龙舟活动的相关经验。赛龙舟的照片、未装饰的龙舟、彩纸、笔、剪刀、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观察端午节龙舟比赛的照片,回忆龙舟的外形特征,激发装饰龙舟的兴趣。
★指导语:你看到的龙舟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
2、观察龙舟,讨论装饰龙舟的方法,激发合作装饰的兴趣。 ★指导语:①龙舟上缺少什么?怎样才能把龙舟装饰得漂亮呢?②你准备装饰龙舟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材料?
3、分组协商、分工装饰龙舟。(观察幼儿合作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指导。)
4、举办“美丽的龙舟展”,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龙舟竞赛(健康)
活动目标:
1、尝试模仿划龙舟动作,两两合作协调向前快跑。
2、积极参加竞赛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皮筋龙舟”若干。【幼儿园中、大班端午节活动策划实施方案】文章幼儿园中、大班端午节活动策划实施方案出自
活动过程:
1、模仿赛龙舟的动作(划船、打鼓、擦汗等)。
2、游戏:《划龙舟》。
(1)讨论两两合作划龙舟的方法。
★指导语:两人一组怎样能把龙舟划得又快又好?
(2)自由结伴尝试合作划龙舟。
(3)划龙舟比赛(分组接力比赛)。
3、听音乐做全身放松动作。
活动六:我爱吃粽子(科学)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品尝中发现粽子的口味、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2、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幼儿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粽子,包粽子的材料(米、粽叶、棉线等)。
活动过程:
1、展示、介绍“我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种类的多样。 ★指导语:你带来的是什么粽子?它是什么形状、什么口味的?
2、观看包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讨论、认识包粽子的材料。
★指导语: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吗?(根据幼儿所述,一一出示相应材料并加以认识。)
(2)观看老师(或家长)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
3、品尝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体验过端午节的乐趣。 活动七:端午节亲子活动(综合)
活动目标:
1、通过唱唱、跳跳、讲讲、尝尝等活动,进一步体验教师、幼儿、家长共同过端午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碟片、歌曲磁带、表演材料等。
2、邀请幼儿家长参加活动。
3、各种端午美食(粽子、绿豆糕、鸭蛋等)。
活动建议:
1、开展家长、幼儿互动式智力竞赛,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指导语:端午节是哪一天?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2、幼儿节目表演。
3、家长、幼儿的亲子游戏(如:包粽子比赛等)。
4、端午节美食自助餐活动。
端午节教案 篇5活动:美丽的龙舟
(一)活动要求:
1.引导幼儿模拟构造龙舟,学习结构物体的基本特征与某些细微部分的建构方法。
2.引导幼儿欣赏和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1.准备花片、积塑、各种玩具。
2.组织幼儿参观龙舟的画展。
(三)活动过程:
1.结合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引导幼儿根椐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龙舟的基本特征(幼儿也可自由讨论)。
2.引导幼儿想想用什么玩具拼插龙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拼插龙舟的三角形船头、还有龙的形态,特别是龙头的建构。
3.幼儿分组制作龙舟,采用各种已学的技能进行拼插。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拼插龙头,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拼插龙舟的龙头。
4.启发幼儿可大胆设计不同的龙舟,装饰龙舟的外形。
5.将幼儿自己制作的龙舟放在活动室的周围,并让幼儿互相参观、交流、评评谁的龙舟最有特色、最有创新。
三.户外体育活动:
见周计划。
活动反馈:
1、幼儿对建构活动有浓厚兴趣,他们喜欢各种结构材料,尤其是花片、积塑。在拼插物体造型时,在颜色搭配、牢固程度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幼儿在拼插龙舟时,特别是龙舟的龙头拼插的比较难,所以在活动中我重点引导幼儿如何拼插龙头或是引导幼儿用其它的办法来解决如:用纸张画出龙头来,然后贴在积塑上等等。也有一部分幼儿拼插好龙舟后自己坐在龙舟上划龙舟玩的很开心。
端午节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
2. 感受食粽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培养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实施与研究、成果与交流。
教学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Flash动画视频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中秋节、清明节、春节、元宵节)
2.谁能说一说这些传统节日里我们都在吃什么?(新年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
3.刚才有同学说端午节吃粽子,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一下端午节吧!(板书:二、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新课教学:
1.谈话:①谁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的什么时间?(六月六日)
②你们每个小组都确立了本组要研究的课题了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吧!(小组汇报)
③噢!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丰富的资料呀!那就随老师一起共同整理一下我们收集的资料吧!
2.汇报:实施与研究(端午节食粽)
㈠历史记载:①每小组学生汇报本组收集的历史记载资料。
②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出示课件、师生交流)。
㈡民间传说:①每小组学生汇报本组收集的历史记载资料。
②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出示课件、师生交流)。
㈢粽子沿革:①学生汇报。
②观看课件。
㈣南北名粽:观看课件,教师配乐讲解各地粽子的特点。
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粽子哪?(因为饮食与节日之间蕴涵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赛龙舟)
学生汇报,教师讲解: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 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 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 舟竞赛。
(家乡的习俗)
讲述;今年端午节即将到了,说一说我们家乡有什么样习俗活动?
学生汇报,把收集的图片拿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讲一讲。
3.讨论:完成书中9页的(成果与交流;反思与评价)指名汇报完成情况。
4.活动拓展:书中9页的活动拓展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大家继续对其他节日进行研究吧!
5.总结:我们轻松一下,观看Flash动画短片《端午节》来结束我们的这节课。
篇二:端午节民俗文化教案
活动目标:
1、 介绍端午节溯源,让学生认识到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寻求保护而进行的盛大的对龙图腾的崇拜。从端午节代代相传的传承性,使学生认识到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了。
2、 学习和了解与端午节的有关传统民俗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感悟中认识到:端午节不仅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3、 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采集艾蒿实物,讲述自己所知所闻的端午习俗,以及参加包粽子活动等行为,锻炼学生搜集加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4、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成为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活动内容和步骤:
端午节的溯源
(一)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题是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首在大江南北传唱的民谣,请大家齐声朗读。
(大屏幕出示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片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这首民谣反映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生:回答。
师:这个节日还有哪些别称?
生:这个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名称,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等。
师:这个节日是在什么时间?
生:回答。
师:具体的日子是在“农历五月初五”。
师: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这三大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预祝丰收——? ——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
师:你猜测一下:处在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端午节又有何涵义呢?
生:回答。
师:人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这时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使粮食有个好收成。所以端午节就是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企盼丰收的节日。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预祝丰收—— 企?S丰收 ——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
(二)端午节的起源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端午节就是人们企盼丰收的节日,那人们在向谁企盼呢?在神话传说中,谁又拥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威力呢?
生:龙!
师:在现实中有龙这种动物吗?
师: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创造幻想出来的。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的现象,如:天灾、人祸、生死都怀有难以名状的恐惧,所以他们就希望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出了一个保护神——龙。
师:其实龙的形象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动物,你能说说来源于哪些动物吗?
生:
(屏显:龙及下列文字:它的角似鹿,头似骆,耳似牛,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尾似马。龙威力无比,“能幽能明,能吸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师:在古人看来,龙能消灾降幅,是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象征;龙还能呼风唤雨,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保证。所以人们对龙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热爱。为了表达这种敬意,我们的祖先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拜龙的活动,祈求平安如意,风调雨顺。
在这一活动中,人们划龙舟,向水里投放装在竹筒中或包在树叶里的食物给龙神吃。人们怀着无比虔诚之心,祈求龙神对自己的生命给予充分的保障。
而这其实就是最初意义的端午节,即:进行盛大的对龙的`祭拜活动。
师:平民百姓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表示出极大的虔诚。而封建帝王也把龙当作自己的真身,自称是“真龙天子”,以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他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龙,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回答。
师:他们穿龙袍,居龙庭,坐龙椅,乘龙车,里里外外一幅龙的包装。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都能处处看见龙的身影,你能列举一二吗?
生:回答。(人的属相中有龙的身影、绘画、书法、雕塑、服饰、建筑等)
师: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龙的形象、龙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注入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海内外的儿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龙的传人”。
师:在今天,我们听到的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大多都和一个人有关,他是谁? 生:回答。屈原。
师:其实,纪念屈原只是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端午节还有其它起源如:纪念伍子胥、纪念越王勾践、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既然说端午节最初的意义就是进行盛大的对龙的祭拜活动。那人们为什么又把这些历史人物串演进端午节的传说中呢?
生:回答。
师:完成这种串演传说的时代是春秋战国之后。我们学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生:回答。
师: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掠夺拼杀,使人们又惊讶的发现,摆在他们面前最强的敌人,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身:人性的假、恶、丑,时时刻刻向真、善、美发出挑战。后来人们发现,即使在这样的年代,也有勇武的伍子胥,发愤的越王勾践,忠义的贤臣介子推,爱国的诗人屈原等,他们成为反思历史真善美的代表,他们又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因此人们便自然而然的把他们变成龙的圣典——端午节的新的纪念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因地而异的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了。
师: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传说经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曾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要了解屈原。
生:一生讲关于屈原的故事。(一生古筝伴奏,大屏幕展示有关屈原的连续的画面) 师:屈原曾作《橘颂》来自我表白。(大屏幕出示《橘颂》,配声)
师:这反映了屈原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生:回答。
师:通过《橘颂》屈原的爱国、忠于国家的思想表露无疑。他的生不能为国为民造福、不如壮烈地死地人生抉择和信念是非常可贵的。
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社会安定,因而对这位古代卓越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的怀念,所以在当时五月初五端午节纪念屈原成为南北各地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认同的说法。到了北宋,朝廷经常受到辽、西夏等国的侵扰,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北宋皇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日,自此后,端午节就成为缅怀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和驱瘟避邪防病卫生的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各国都开展了纪念屈原的活动。而他家乡的人民更是怀念他,还修建了屈原祠来供奉他。(大屏幕展示图片)
端午节习俗面面观
师: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你往年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都有哪些习俗?
生:介绍。
(一)插挂艾蒿
师: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的确很多,看,这教室黑板两边挂的是什么?这是咱同学亲自采集来的艾蒿。农历五月初五插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生传看)为什么在端午节那天要插挂艾蒿?在民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生:简单讲述插挂艾蒿的传说。
师: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时,人们把插艾蒿当作一种避灾驱邪的活动。 而实际上插艾蒿的确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你知道吗?
生:交流。出示艾蒿的医用价值。
师:原来艾蒿的用途这么多。。
师:与我们插艾蒿的习俗相仿,我国有些地区有挂菖蒲的习俗。但无论是插艾蒿还是挂菖蒲,都表达了中国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追求。
(二)赛龙舟
师: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什么呢?
生:回答。
师: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现在大凡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师:赛龙舟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健身的活动。
(三)吃粽子
师:提到过节,就不能不说到吃。端午节必须要吃的食品是什么?
生:粽子。
师:端午节为什么必须吃粽子?有哪位同学了解?
生:讲述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师:其实,粽子的产生比屈原活着的年代还要早。最初只是民间普通食品,而且也不固定在端午节吃。到晋朝时,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唐宋时,粽子成为端午节必备的食品。到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也要吃粽子,当然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粽子也不断的演变着。 师:你吃过的粽子都有什么口味的?
生:交流。
师:现在粽子的口味,有甜、香、咸、辣之别,我国广州潮州一带的人还喜欢吃一头用甜料,一头用咸料做馅的一粽两味的“双拼粽”。从外形上,有角粽、锥粽、称锤粽、小脚粽、枕头粽、筒粽之分;品种有桃花粽、八宝粽、火腿粽等类型。这小小的粽子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包粽子也成为一家人享受团聚的时刻。咱同学中有没有会包粽子的?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咱们一起动手包粽子,把端午节的祝福送给你的父母、朋友。(大屏幕展示,教师示范,部分学生动手包粽子,部分学生系五色丝,配古筝)
小结:
师:(大屏幕展示小结)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之列。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成为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端午节将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注入中国人的血脉中。
端午节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5、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视频(端午节儿歌)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师:教读《端午节儿歌》
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端午节教案 篇8在4月25日的片信息技术优质课选拔时上了《端午节》一课,现把点滴感想记录如下:
这一课是小学信息技术(四下)教材中,网络单元的第二课时,在教材中,它确定了两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确定相关主题;第二部分:查找整理资料;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它又分了3个方面:
1、确定主题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
2、建立好相应类别的文件夹;
3、找到资料后,分类下载到电脑上。
在拿到教材时,第一感觉是这一课的内容是比较单调的,简单来说“搜索”、“下载”、“整理”6个字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走入课堂,又能让他们带着收获与思考走出课堂,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时考虑最多的!
细看这一课的内容,深深感受一点,这一课的学习不只对本单元下面的课时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可以让他们有序的找到内容进行小报创作,而且,对于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如何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重点考虑了如下几点:
1、分类整理应该是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求。
在教材上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达成,一方面是建立各类别的文件夹,另一方面是找到资料后分类下载到电脑上。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顺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达成一堂课的能力目标,便是对于以后实际的运用的影响是比较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在下载资料的过程中,要是没有要求分类,大部分学生是不会分类的,他们会把他们找到的各种信息放在一个目录下,是他们不会建文件夹吗?不是的,那是他们没有这种需求。在这堂课中,即使在教师的简单引导下,学生“明白”建文件夹分类比较清晰,在下载资料前进行各种文件夹的分类然后下载,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几个学生会在下载内容时先主动给资料分类呢?有小部分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这是他们的一种需要!
在学习这个环节中我做了调整,我先让学生自由下载各种各样的信息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然后再让学生从凌乱中自己去思考能让信息变得有条理化的方法,结果全班有大概20%左右的学生,能自己想到用各类文件夹进行整理,当他们把自己实际体验中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再让全班同学来整理自己的信息,两种方式对比下来,明显学生对于这样的过程比较乐意接受。而且,在以后我们的实际运用中,我们自己电脑里的有些信息也是陆续存下来,到了一定量后,再根据已有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这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信息课不是纯操作课,学生应该有美好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用纯“工具论”的眼光把它视为一门纯“应用”性的学科是片面的。我们的小学生生动也灵动,如何让他们从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去感受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魅力,是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更多思考的!
端午节这一课是以端午节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查找整理信息的学习。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下来,教材也不用选择端午节这样一个有民族气息的日子了,只要会搜索,会新建文件夹,会按一定的目录保存就可以达到目的了。而我们的小学生活泼而有朝气,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喜好,他们在他们每一天的学习中体验着不同知识的到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同时也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学习,爱上学习!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把感受端午节浓厚的文化气息作为主线,用美好的情境与内容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开始音乐小短片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种浓郁的节日气息,从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过程中的音乐图景,比如最后的交流感受等等,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走出课堂时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学习了建文件夹,学习了搜索,而是想让学生告诉别人: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那是一种美丽的节日,我学会了用更好的方法与了解它!
端午节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准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节教案 篇10活动目标:1、知道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2、增强幼儿撕贴和叠小船的技能。活动准备:阅读区:投放与端午有关的图片、书籍。手工区:投放各色彩纸、小船模型、画纸、手工纸。数学区:投放画
活动目标:1、知道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2、增强幼儿撕贴和叠小船的技能。活动准备:阅读区:投放与端午有关的图片、书籍。手工区:投放各色彩纸、小船模型、画纸、手工纸。数学区:投放画好的船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通过谈话引出主题)
老师:小朋友们好!明天我们就要过节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幼儿回答)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吧!明天是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我们大家就要吃咸蛋吃粽子还可以去观看划龙舟的比赛,老师小的时候就会去观看这样的比赛哦。你们看过划龙舟吗?
(幼儿回答)
老师:没有关系,我们现在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一些图片,看看是怎么样划龙船。
(播放图片)
老师:好的,看完了图片现在我们回到这节课的主题吧,今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是跟船有关系哦,老师在各个区角都准备了一些材料。
在阅读区放了一些图片,小朋友们可以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们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你们乘过哪些船?
手工区的小朋友可以给小船涂上颜色或者来制作小船,制作好了小船老师帮你们写好名字在我们的墙上进行展示,所以请小朋友们要认真的做,好吗?
数学区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点卡来买卖小船,或者给小兔子分一分小船,一定要数清楚数量哦!
(常规提醒)
老师:好的,那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能够自觉的使用进区卡,不要争抢,在自己的区角要耐心的跟小朋友们一起活动,不要闹哄哄的。
(幼儿自选区角,老师适时指导。)
三、活动结束。
收拾操作材料,展示个别效果比较好的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提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让幼儿学习好的榜样。
课后将幼儿作品展示在墙面上供幼儿和家长继续欣赏。
【端午节教案】
大学院校在线查
有疑问就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