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鉴图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是万历皇帝登基的日子,但是作为朝廷中枢的内阁却发生了一场剧烈的人事变动:内阁次辅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太监冯保赶走了内阁首辅高拱,之后张居正顺利的当上了内阁首辅。
新任首辅张居正依靠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以及司礼监太监冯保的信任和支持,终于获得了对万历皇帝的教育主导权。
万历皇帝此时只有十岁,志趣心性尚未定性,且童心未泯,正是一个“雕琢”成自己和朝臣心中期望的好皇帝的绝佳年龄。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又最不好“雕琢”,因为枯燥的四书五经和史籍很难勾起他的兴趣。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决定为万历皇帝编写一部通俗易懂、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启蒙教材。
根据《明代敕撰书考》中的记载,这本教材最早是由明穆宗在隆庆六年三月为配合朱翊钧出阁读书而下令编写的,可是两个多月后,明穆宗就驾崩了。随后在张居正的主导下,并联合吕调阳、马自强等人继续完成了编写,最后定名《历代帝鉴图说》,简称为《帝鉴图说》。
《帝鉴图说》采集了从唐虞到两宋之间的历代帝王故事一百一十七则,皆取材自《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籍,其中“善为可法”的故事八十一则,“恶为可戒”的故事三十六则,分编为《圣哲芳规》和《狂愚覆辙》两部分。按照张居正的说法,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就是让万历皇帝在轻松愉悦中以古为鉴,吸取历代帝王的经验教训,从而学会如何做一个“圣君”。
粗看一下,这本教材倒是规规矩矩的,比如说上篇《圣哲芳规》中的第十一则故事“泽及枯骨”:周文王在路上见到了一副枯骨,就命身边的官吏将之埋葬,官吏说:‘此无主矣!’文王回答道:‘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顾其主矣!官吏听后,妥善安葬了这副枯骨。这则故事实际上是教育万历皇帝要把自己当做天下的主人、要施行仁政。
再比如说,《圣哲芳规》中讲汉高祖刘邦用太牢祭祀孔子的第十六则故事“过鲁祀圣”和讲汉宣帝诏儒学大家讲解儒家经典的第二十七则故事“诏儒讲经”都是在教育万历皇帝要重视儒学。
无论是把自己当做天下的主人,还是施行仁政,又或者是重视儒学,都是我国古代王朝的皇帝基本应该具备的。但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如果仔细认真地品读一下这本万历皇帝的启蒙教材,你就不难发现其中竟然潜藏着满满的套路。至于都有哪些套路,我们先来看看下图中的这份表格。
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帝鉴图说》的上篇《圣哲芳规》中教育万历皇帝要器重贤臣的故事竟然有十八则,约占全书内容的六分之一。而这也是《帝鉴图说》中潜藏着的最重要的一个套路,因为它是教材中其它套路的前提。
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教育万历皇帝器重贤臣是个好事,可是当我看到了下篇《狂愚覆辙》中讲汉成帝时期外戚干政的第十一则故事“五侯擅权”和讲东汉桓帝时期宦官乱政的第十五则故事“十侍乱政”之后,顿时就明白了:外戚会干政、宦官能乱政,如果再考虑到土木堡之变后一蹶不振的武将勋贵集团,那么大明王朝的贤臣不就只剩下了以张居正和朝臣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所以说,《帝鉴图说》中这个最重要的套路就是教育万历皇帝要器重文官集团。
接着我们再来看《帝鉴图说》中潜藏着的另一个套路——虚怀纳谏。前文说过,器重贤臣是其它套路的前提,既然贤臣是文官集团,那么万历皇帝也只能纳文官集团的谏,并且由于虚怀纳谏在整本教材中跟器重贤臣占的比重一样,所以说这个套路是在教育万历皇帝一定要听文官集团的话。
看完了《圣哲芳规》中两个主要的套路,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狂愚覆辙》中潜藏着的套路。根据上面图中的那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狂愚覆辙》中告诫万历皇帝“戒游逸”的故事最多,比如说讲太康皇帝喜好游猎导致失去王位的第一则故事“游畋失位”、讲周穆王巡游导致动乱的第五则故事“八骏巡游”以及讲隋炀帝巡游导致隋朝灭亡的第二十七则故事“游幸江都”。这个套路可以说是套中套,它不仅教育万历皇帝要在皇宫中当个“宅男”,还教育万历皇帝有游逸的念头时,一定要听文官集团的话,文官集团不让他出游,他就一定要待在皇宫中。
除了这些教材中潜藏的套路,还有潜藏在这些套路中的套路:《帝鉴图说》中采集的一百一十七则故事没有一则是教育万历皇帝要重用武将的,并且这个套路必须得结合器重贤臣和虚怀纳谏这两个套路,所以说这个套路总结起来就是教育万历皇帝要器重文官集团、要听文官集团的话,不能重用武将。
这样的《帝鉴图说》哪是万历皇帝的启蒙教材呀?它分明是以张居正和朝臣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用来“雕琢”万历皇帝这块璞玉的刻刀。如果不细细揣摩,还真难发现其中竟然潜藏着满满的套路。通过它,我们就能明白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心中好皇帝的标准:只器重文官集团、一定要听文官集团的话,不能重用宦官、不能重用武将,还有就是要安心在皇宫中当个“宅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学院校在线查
有疑问就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