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世说新语·言语篇·第四十七则记录了谁的言行?

Ai高考 · 古代历史
2023-06-28
更三高考院校库

《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其世说新语·言语篇·第四十七则记录了谁的言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①。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②。”时贤以为德音。

字词注释

①陶公: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历任湘、广、荆州刺史,晋成帝时,封长沙郡公,为太尉,赠大司马,名望很高。都:全。献替:对君主劝善规过、建议兴革。朝士:朝廷的官吏。


②竖刁:春秋时齐桓公所宠信的宦官。管仲病重时,齐桓公问管仲,竖刁可否代他做宰相,管仲认为此人不能用。后来竖刁果然发动叛乱。贻:遗留。话言:善言,这里指遗言。

翻译

陶侃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却没有为朝政留下一句遗言。朝中官员都觉得很遗憾。谢尚听说了这件事,说:“现在没有像竖刁那样的奸臣,所以陶公不用留下遗训。”当时的贤人们都认为这话说得很好。

感悟启示

陶侃是东晋历史上寒门出身的重要将领中对朝廷最尽忠职守的一位了,对于朝廷的人事利弊,我想他更可能是不愿多说,省得给子孙惹来麻烦。当时朝廷内外有异心之人不少,所以也算一种保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3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古代历史

更三高考中国古代历史频道,提供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历史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