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成语“道不拾遗”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Ai高考 · 成语大全
2023-08-26
更三高考院校库

【道不拾遗的成语出处】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释义:也说路不拾遗。丢失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起来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宰相,对他言听计从。商鞅制定新法,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废除。这次变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主张,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就应该对他进行奖励。他废除贵族世袭制度,使得朝廷赐爵以军功大小为标准。他鼓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大搞水利建设,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由于商鞅积极推行变法,秦国的老百姓普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都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出力。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社会秩序安定,民风非常淳朴,人们晚上睡觉连门窗都不用关,在路上丢了东西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拾走。

从此,秦国越来越强大,别的诸侯国对它非常畏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3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频道提供在线成语词典查询,看图猜成语,成语典故,成语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