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高考订阅页

高中地理《褶皱山》教学设计

Ai高考 · 教资考试
2022-01-08
更三高考院校库

《褶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的景观图片、课本、甘蔗皮等演示,理解褶皱的成因和特征,以及背斜、向斜的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山岳的形成原因,了解世界的大好河山,从而培养提高欣赏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和理解背斜向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地图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形态的山,出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典型的代表的图片,总结出山的不同形态,紧接着提问每种形态山的形成原因,进而导入新课探究褶皱山。

(二)新课教学

1.褶皱和褶曲的概念

补充介绍岩层概念、特性。让学生利用手上的课本演示岩层受到挤压力形变的过程,提问这一些列的弯曲在地里中我们称之为什么?总结出褶皱的概念。进而引导,褶皱的一个弯曲即为褶曲。

2.褶曲的基本形态

带领学生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和特点。进而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是不是形态向上拱的都是背斜,向下凹的都是向斜?在ppt上出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现象。强调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岩层新老关系。结合课本图式引导学生做切线辅助判断。

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些山地是向斜发育而成,有些谷地是由背斜发育而成。为什么旅途中会看到“向斜成山”?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进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请学生拿出甘蔗皮,跟着我折:第一次往上折,(注意甘蔗皮朝向)可见毛刺,毛刺的地方如果是岩层是否很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呢?(说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为谷地)第二次,请大家往下折,毛刺互相挤压,该处如果是岩层则受挤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现实中复杂的褶皱山,岩层并不一定是很规则。从而,得出结论:判断背斜、向斜最可靠的依据不是岩层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12

2022高考备考攻略

高考资讯推荐

教资考试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提供教师资格考试学习资料、教师资格考试报 ... [进入专栏]

报考信息

动态简章计划录取分数